第二节 蜀道剑门关
文:刘连成
据史料记载,剑门关乃蜀汉丞相诸葛亮所设。当年,诸葛亮不仅设立剑门关,还架设了飞梁阁道,此后他多次途经此地。出岐山伐魏时,剑门关更是他往来的必经之路。上《出师表》后,他“率诸军北驻汉中”,同样也经过了剑门关。
剑门关究竟有多妙,此前我仅在《三国演义》中读过相关描述。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曾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每当读到这篇诗文,李白笔下的剑门关便令我心驰神往。
10月14日早餐过后,我们乘坐妹夫叫来的小轿车,径直驶向我梦寐以求的剑门关。开车的是位女司机,车技娴熟。不多时,小汽车便驶入了李白笔下的剑阁县,它隶属于四川广元市。汽车沿着大剑山潺潺而下的溪流,顺着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缓缓向剑门关攀升。道路两旁,群山耸立,满目葱茏,风景如画。车窗边,婆娑的竹林与朦胧的树影交替闪过,路旁村庄里,各种豆腐餐馆的招牌不断从眼前掠过,我们兴致盎然,游兴十足。小汽车在剑门关北门附近的一个小停车场停了下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沿道而立、迎风招展的黄色汉字彩旗,仿佛在向游人诉说着这里曾是古蜀之地。对面古色古香的木制拱桥与潺潺溪水,引得我们过桥观景。这是一段上坡路,路两旁的树木花草格外引人注目。我们细细端详着那几棵挂满红红果实的火棘树。正走着,表妹突然发现走错了路。我们赶忙原路返回,在停车场附近很快找到了进入剑门关北门的路。妹夫在购票中心为我们买好了门票,每张110元。因我们老两口都年过六旬,所以享受半价优惠,每张55元。此后每个景区,我们都能享受这半价待遇。
好在有妹妹妹夫带路,我们少走了许多冤枉路。一进入景区,那片翠绿欲滴的竹林便令我激动不已,老伴为我拍下了这我最爱的景致。
剑门关的山路蜿蜒曲折,陡坡随处可见,攀登极为艰险。我们攀登的第一段险道,是从石笋峰至一线天。在这两座山峰间穿梭,时而爬坡,时而下行。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在剑门关,这一俗语体现得淋漓尽致。石笋峰到一线天这段路便是如此,尤其遇到陡坡下行时,更是艰难。面对陡峭的下坡路,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大家小心翼翼地相互搀扶,生怕一不小心摔倒滚落。好在我们来得早,此时游人还不多,这才让我们安然无恙地翻越了一座座险峰,尽情领略了石笋峰和一线天的美景,虽疲惫却满心欢喜。表妹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但为了陪伴远道而来的我们,她咬牙坚持。这艰险的盘山陡坡路,吓得她脸色煞白,双腿颤抖,可妹妹依旧硬撑着。这便是亲情的力量,着实令我们感动不已。
站在石笋峰远眺,对面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恰似一艘庞大的游船,美轮美奂。这是我游历祖国众多名山大川时,所见过的最为壮观的景象。我们不愿错过这如画美景,纷纷按下相机快门,留下永恒的记忆。待云雾散去,对面山峰露出真容,漫山绿树,炊烟袅袅的村庄以及农田尽收眼底。美哉,壮哉!
剑门关最壮观之处,当属悬空玻璃观景台。这是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高空玻璃观景台,架设在剑门山的最高峰。台面由透明玻璃铺设,长廊则由不锈钢铸就。站在长廊上极目远眺,巴蜀风光一览无余:远山、绿树、河流、城市、村庄、农田,共同绘就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坐在玻璃地面俯瞰,山下群山连绵,层林尽染,雄伟壮观。
下山时,我们选择了“鸟道”。鸟道依山傍崖,直入云端,石梯仅有五六十公分宽窄,仅容一人通过,且悬崖峭壁,乱石林立。行走在鸟道上,如同走钢丝般步履维艰。我们随着人流,艰难地时而顺山而下,时而又需向上攀爬。大家目不斜视,更不敢俯瞰脚下,因为下方便是万丈深渊。实在走不动了,便在山道旁难得的一小块空地上稍作休息,但也不敢久留,毕竟后面的人也需要休息,大家相互体谅。谢天谢地,凭借着毅力、坚强与勇敢,我们终于走完了鸟道,如释重负。
沿着古道继续前行,走过一座座木制吊桥,便来到了剑门关关楼。历代官府多次在剑门关关隘修建关楼,却均毁于战火。明清时代的关楼,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也遭到严重破坏。如今的关楼,是2009年剑阁县在清代关楼原址上,仿照明代关楼重新修建的,全木结构,气势恢宏。
过了关楼,便是孔明立关像、刘备过关像、姜维神像等与剑门关历史文化相关的传说雕塑,它们诉说着剑门关的传奇故事,让我们对剑门关有了更深的认识。巧的是,当我们即将离开剑门关南门时,“诸葛亮”在一群古蜀将士的簇拥下手摇羽毛扇,乘车巡关而来。游人们纷纷与演员合影留念,为此次旅行增添了不少乐趣。
出了剑门关,我们搭乘一辆小型客车,来到了被誉为古蜀道的翠云廊景区。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民间又称“皇柏”,亦称“张飞柏”,总长300里,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并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以彰显天子威仪,因此人们将秦朝所植之树称为“皇柏”,这条道也便得名“皇柏大道”。蜀道两旁,古柏参天,浓荫蔽日,郁郁葱葱,亭亭如盖。如今这里已建成旅游景区,为保护古道,国道也已改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