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来访西北留村的
文友采风团
文/ 张喜魁
蛇年开泰物阜丰,举国上下齐欢腾;西北留村故事多,远客近邻油然起敬。
2025年3月5日上午,雨加雪刚过,天气晴朗,空气清新,适合效外旅游。城计头乡退休老干部任付珍老师,山里人,老骥伏枥,一心一意忙于公益事业,长期服务于家乡,把山村山货宣传的淋漓尽致,今天他率队组织了十二个文友慕名前来西北留村参观新农村建设,文化兴村,老干部党支部等项发展情况。
2025年2月16日,2月18日,河北农网,《燕赵文学》平台分别刊登了《西北留村“老面烧饼”》和“散文集《乡情悠悠》发布会”,引起了文友们的广泛关注。
2月28日,《邢州报》整版刊登了本报记者张勇,通讯员张清亮撰写的纪实散文《西北留:传承与创新的乡村文化》,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不断有人来电祝贺。想来一看尊容,探个究竟,享享眼福。
来访的当日是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纪念日。几十年来,雷锋精神成为了全国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代名词。几个文友相聚到西北留村采风学习,来寻找精神文明建设中典型人物。不来不知,一来兴奋不已,个个口吐莲花,赞不绝口。一位文友高兴的说:我真没见过有这么深层次的文化村庄,你讲的没有我们看到的好,的确没吹大话,不错! 参观的首站是西北留村北的天青石质牌楼,它高高矗立,雄伟壮观,是西北留村的形象窗口,村民平安出入的标志。醒目的是四个名柱上的对联,特别引人注目,意义深远。记录了西北留村上千年来文化、经济、环境、人文、地理风貌、物质生活、传统美德等。对联从构思、编纂、书写都是出自本村优秀人才之手。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刚柔并济,苍劲有力,墨香四溢 ,参观者还以为是哪位大家、名人提笔而写的呢。当我报上名来时,参观者们为之震叹!异口同声赞美西北留村真的是人才济济,一点也不虚假。
沿着500米长,10米宽的靓丽柏油路,途径繁华的农贸市场,二层商住两用别墅小楼,滨江佳苑小区楼房,还有那五彩缤纷正在招商中小吃一条街板房,文友们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心花怒放,纷纷赞扬这里和城市环境没有什么区别。吃的住的比城市条件还优越。因为这里有大自然的清新,晚上睡觉没有烦恼的汽笛声干扰,喝的水是地下400多米的纯天然深井水。大街小巷环境优良,环卫工人们天天把街巷打扫的干干净净,无尘无纸屑。大家羡慕不已。 采风团一进村,便有两棵600多年古槐迎接他们,墙上的“优秀人才榜”引得大家驻足观望。文友纷纷用手机不停的拍照,省怕漏了什么?
走进村委会大院,更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办公大楼,党员活动中心,新时代活动广场,宽敞亮丽,看着党群服务室村干部为群众忙碌的场景,采风团都夸个不停。每走一个点位,都想多看一眼,多了解点情况,每走一步都恋恋不舍。
走进文化礼堂的舞台,村史馆、档案馆、图书室、书画室、荣誉墙、书画作品展、二十五姓家谱馆,老干部活动中心等馆、室,都在这个舞台上。舞台口是个10米,超高超大专门量身定做的电动卷闸门。如果唱戏,或召开村民大会,按下摇控开关,几分钟就可成为面向观众的星光大舞台。落下就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大会议室。这里的一切都是独创,只有唯一,没有第二。是西北留村干部利用空间的一大创新。整个舞台墙面上满是西北留村书协和作协,联姻自创自写的琳琅满目书画作品,在灯光的照射下更加清晰诱人。写的句句精辟,赞颂的是家、村、国的美好盛景!诗作、书画虽然比不上李杜、王羲之等名人名家,但每位作者至真至诚的精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走进退伍老兵李书兴石文化馆,看到摆在架子上各种花、草、人、物各种形状不一的奇形石头,堆在院子里的根雕坯子时,对玩石人夸奖一番,佩服得五体投地。
因为时间的关系,文友团在匆匆忙忙的参观路上,站在村东头毛泽东主席雕像前,我讲了筹建时很多情节故事,文友们也说了很多感谢的话。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幸福生活的今天。不由自主地向伟人毛泽东主席表达感恩之情。
文友任付珍、李福杰等几位同志,观后兴奋不已,高兴的说:今日到西北留村收获满满,学之不尽,看之不够,下次还要来,我们想喝大锅菜,吃您们村的“老面烧饼”,今天没有吃到,下次我们还要来光临学习! 借此我感谢任付珍老师。当日写了一篇采风手记:《走进西北留,惊人又羡慕》美文。3月6日被《燕赵文学》平台转载,感谢文友们留言,给西北留村村民带来的祝福,留下了较高的评语。
接连几天,俺村村民见了就问我,那天来村里这么多人干什么呢?我说:咱村好呗,这些人都是慕名而来,学习咱们西北留村美丽乡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风貌呢!【作者简介】张喜魁,邢台市作协会员,邢台市信都区作协理事,信都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信都区西北留村原党总支书记,村级顾问。服务家乡,热爱家乡,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每每巡视这片热土,都能激发心中的那抹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