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史诗:马学林诗词中的妇好形象多维重构》在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谱系中,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堪称最富传奇色彩的复合型人物。这位既能执钺征战四方,又能持圭主祭宗庙的奇女子,在三千多年后的诗人马学林笔下,通过十首不同体式的诗词作品,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重构。这组创作于2025年的诗词,以考古学者的专业视角与军旅诗人的热血情怀,在格律的镣铐中跳出了史诗的舞步。
一、历史考古与文学想象的双重奏鸣
作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毕业生,马学林在《七律》中"龟纹密契三千甲"的表述绝非简单的文学想象。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1.6万片甲骨中,确有两百余片记载其军事活动。诗人将"火炙龟文见虎姿"的考古现场转化为视觉意象,让龟甲灼痕与虎形图腾在诗句中形成时空叠印。这种专业背景的渗透,使得"殷墟甲骨千秋在"不再停留于咏史层面,而是具有了文物实证的诗意转化。
在《翻香令》中"凿痕犹勒捷书丹"的描写,暗合甲骨文"丹书"的考古发现。据《甲骨文合集》39868片记载,妇好征伐鬼方之役确用朱砂书写捷报。诗人将这种物质文化细节升华为"丹凤翥眉弯"的审美意象,实现了从考古实证到艺术符号的创造性转换。
二、军事意象的神圣化构建
组诗中反复出现的"钺"意象,构成贯穿十首作品的核心符号。《五律》开篇"钺耀曜芒时"的璀璨,《七绝》中"钺卷霜风大纛扬"的壮阔,《山花子》"玄钺凝霜裂玉垣"的奇崛,共同构建起妇好作为战神的神圣光环。这种艺术处理符合商周青铜钺作为王权象征的考古事实,安阳殷墟出土的妇好钺重达9公斤,饰有虎噬人纹,正是诗中"犹见千年火凤鸾"的物证。
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充满原型意味。《鹧鸪天》中"殷雷裂甲震羌寒"的雷霆意象,暗合《周易·震卦》"震惊百里"的卦象,将具体战役升华为宇宙能量的爆发。《天仙子》"燎烟起处虎旌飞"的视觉奇观,则源自《诗经·商颂》"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的史诗传统。这种神话式书写,使妇好的军事活动超越了历史叙事,获得文化原型的永恒价值。
三、祭司身份的诗性转化
组诗对妇好祭司身份的呈现极具创新性。《七律》中"烟萦庙鼎观龙舞"将祭祀场景戏剧化,青铜鼎中升腾的烟火幻化为龙形舞动,这种通感手法暗含"绝地天通"的原始宗教观念。《翻香令》"贞珈焚甲裂星垣"将占卜仪式宇宙化,龟甲裂纹与星垣破碎形成微观宏观的对应,这种天人感应式的描写,精准把握了商代"率民以事神"的文化特质。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处理军事与祭祀双重身份时,创造了独特的意象对位法。《五绝》中"钺镇古今荣"与"贞珈铭史册"形成器物对仗,《山花子》"万帜卷云摧鬼啸"与"灼星辉"构成动态与静态的张力。这种对位不仅体现形式美感,更深层反映了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文化结构。
四、时间维度的艺术折叠
组诗对时间的处理颇具匠心,形成三重时空折叠:《七绝》"殷墟甲骨千秋在"是考古现场的时间固化;《天仙子》"万片铭痕刻剑眉"是历史记忆的身体铭写;《翻香令》"越千年、丹凤翥眉弯"是文化基因的当代复活。这种时空艺术在《五律》尾联达到高潮:"殷墟千载后,犹见画眉知",将考古发现(甲骨文)、历史人物(画眉典故)、当代阐释(诗人认知)熔铸为瞬间永恒。
诗人还擅长用物质意象承载时间重量。《七律》"千秋甲骨刻蛾眉"将三千年的文明载体与女性特征并置,《五绝》"眉妩带秋霜"让时间的风霜凝结于眉宇之间。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使抽象的历史时间获得了可触可感的审美形态。
五、女性特质的解构与重构
在刚柔并济的艺术处理中,组诗颠覆了传统巾帼英雄的书写范式。《七绝》"犹记娥眉刻战场"将女性符号嵌入战争叙事,《翻香令》"丹凤翥眉弯"用凤凰图腾升华女性气质。最具突破性的是《七律》尾联设问:"试问殷商擎玉柱?千秋甲骨刻蛾眉",以反诘句式颠覆"红颜祸水"的陈旧话语,确立女性作为文明支柱的历史地位。
诗人对女性武器的描写也别具深意。《鹧鸪天》"鸣钺频征定塞山"中的"鸣钺",既指钺器碰撞之声,又暗含《诗经·商颂》"约軧错衡,八鸾玱玱"的礼乐意象。这种将杀伐之器转化为文明符号的笔法,重塑了女性暴力的美学价值。
结语:这组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地再现了妇好的历史形象,更在于构建了巾帼英雄书写的多维范式。通过考古实证与诗性想象的化合,历史叙事与原型符号的交织,刚健风格与婉约意象的融合,马学林创造了当代诗词书写古代女性题材的新高度。在AI写作日益普及的2025年,这种坚守传统格律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创作,恰如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觥,在古老形制中盛满历久弥新的精神佳酿。
马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