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二月二”
文:山不厌新
朗诵:沈水之北
在中国人眼中,每个传统民间节日备受重视,比如“二月二”,今天笔者与大家聊聊“二月二”,一起感受中国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
在古代漫长的农耕时代,国人非常推崇龙,在被赋予许多美好的寓意的同时,赋予它真龙天子的权力象征,意味着权力至高无上,代表上天管理人间诸多事务,行使最高权杖,致使民众必须无条件服从。龙也是祥瑞之物,诸多皇帝出生前都有龙降祥瑞“异象”显现,形成许多独特的习俗。
龙的故事与精神逐渐地在朝代更替中扎根中华大地,深植于民众亘古不变的精神长城中,龙的元素也出现在诸多民间节日,习俗当中。于是“二月二:”也叫“春龙节”,”民众习惯叫“龙抬头”。
至于其具体来历,主要源于古代天文学注重星辰认识,大多数习俗形成都与对农业耕作密切相关,在“二月二”前后,中国民众习俗比较形式多样,内容相当丰富,给予满满的美好寓意。
在农村主要是祈雨,靓丽的风景当属庙宇了。这一天更是异常热闹。全村老小,大人小孩欢喜奔至庙宇,观看由庙会会长请来远近闻名戏班和说唱团队,以唱戏,说书为主要庆贺形式,演绎老百姓喜闻乐见剧目及传统故事,大多都是以忠臣救国与奸臣误国、英雄好汉与美女的爱情纠葛为主要内容来表演,对告诫并教育民众做出一定的贡献。庙会“抬篓子”也是一大亮点。经常以问封今年当地雨水是否丰沛,庄稼在秋后是否歉收等一些民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祈求龙的神灵护佑民众,寄托民众朴素的精神寄托罢了。
既然是“龙抬头”的吉日,人们特别重视自己的形象,理发被重视为一项无比重要的习俗,据说在这天要是“剃龙头”,会给家里迎来好运与希望,满足民众祈求鸿运的心理暗示。
在民众的眼里,这天饮食主要以常见面食、米饭为主。冠以美好的名称头衔,赋予美好寓意,希冀五谷丰登,家业兴旺,好运连连。比如“吃饺子”叫做“吃龙耳”,“吃春饼”叫做“吃龙鳞”,“吃面条”叫做“吃龙须”,“吃米饭”叫做“吃龙子”。
年长的人们在这天早晨开始面向东方吸气,俗称“采龙气”。寄希望吸收“龙气”,增加“龙的元气”,使自己体内充满万倍高能量,以期待自己与家人全年都有好“龙气”,好福气。
至于“舞龙灯”、“放龙灯”,“敲头龙”等习俗也在我国一些地方至今沿袭、保留。当然我们的先辈先祖们也规定下一些好奇的禁忌。比如妇女在这天不能做针线活,男人不能在房前屋后挖土,全家人不能洗头,夫妻这天不能吵嘴等平常的生活动作,无不体现民众对龙的敬畏与崇敬,无不表达一种朴素的文化情怀,值得称赞才是。
经历漫长的时代更迭,这个古老的节日,早已蕴含着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无比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尽管时代在变迁,社会在高速发展,但这些传统习俗依旧在国人的生活中延续着,流淌在国人鲜红的血液里,久久不衰。
作者简介:
山不厌高,高山文苑,陕西榆林人,80后文学爱好者。从小酷爱文学创作,作品以散文、诗歌、民俗杂文居多,发表在多家报纸、杂志及文学网站,受到各界朋友的青睐,现为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榆林市民间文化学者联合会会员、榆林市长城学会会员,榆林市长城学会昭君文化研究会会员,榆阳区诗词学会会员,榆阳区作协会员,榆阳区作协理事,中华诗艺社宁夏分社社长,都市头条文学照亮人生编辑部编辑,红柳文学社副主编。
2021年3月受邀参加榆阳区“两会”;2022年7月应邀参加榆阳区政协、榆阳区人大组织的乡村振兴调研活动;2023年3月6日至10日,香港特区政府驻成都经贸办李蕴妍主任一行来榆调研考察暨“港澳资源赋能市县发展直通车”以嘉宾身份出席,并承担全程新闻采访报道的撰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