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97)——乐此不疲(原创首发)
——洛阳白江永撰文
《后汉书·光武帝纪》:“汉光武帝每旦视朝,日仄乃罢。 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原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6年腊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兰考),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于济阳县,他出生的时候,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当年稻禾(嘉禾)一茎九穗,因此得名秀。元始三年(公元3年),刘钦去世,年仅9岁的刘秀和兄妹成了孤儿,生活无依,只好回到祖籍枣阳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刘良抚养,成了普通的平民。由于刘秀勤于农事,而其兄刘縯好侠养士,经常取笑刘秀,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新朝天凤年间(公元14年——公元19年),刘秀到长安,学习《尚书》,略通大义。
新朝王莽末年,天下的乱象已现,刘縯和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而刘秀却持谨慎的态度以观时局,“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可见刘秀起兵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谨慎决断的,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从宛)将宾客还舂陵”,会同大哥刘演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于舂陵正式起兵反莽。
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统一了全国。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经过几十年的经营,东汉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之为“光武中兴”。
刘秀工作勤奋,在没有特别紧急情况下,他很少谈论军队事情,每天从早到晚与大臣们讲经论理。感动了文武大臣,也感动了他的儿子。
有一次,皇太子怕长此以往会影响父亲的健康,便劝道:“陛下,你像夏禹、商汤一样的英明,却不能像黄帝,老子那样善于养身之道。我们希望您注意身体健康,抽出时间安静地休息一下。”刘秀微笑说道“我喜欢干这些事,一直干下去也不觉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