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一样的灵魂(二)
宋代是梅花深入文人灵魂的时代。
唐代国力鼎盛,气象弘大,故国人喜爱富丽的牡丹,称之为"国色天香"。
梅花"风递幽香,禽窥素艳",其色也素,其香也幽,其形也横斜,其韵也清,其格也孤高。赏梅胜在“探”字,花将开而未开之时恰好,所谓"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是也。
梅花以其特有色、香、形、韵、胜,引起了唐人的注意。但总的来说,唐人只是把梅花作为一种奇花来欣赏的,并没有上升到人格和精神的层次。
宋人则不同。宋人“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遍赏群花,赏无可赏,自然欣赏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花态本身,而转向了更深的层次。且宋自开国以来,文人士大夫当政,不喜开边,国格内敛。这样,梅花便以清隽高洁的格调成为文人情志外化的载体。
宋人种梅,赏梅,写梅。传留至今最好的梅花诗,多在宋代。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的诗句写尽了梅花的色、香、态、韵,而为无数文人所喜。水中疏影,月下暗香,的确直逼梅花的灵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则写尽了梅花的精神,梅花同他花不同,不以艳色动人,且凌寒开放,寒气愈重,香气愈浓(要借风力授粉),故称暗香。"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可谓对王安石诗句最好的注解。
然而赏梅也好,写梅也罢,皆不及爱梅入骨,以梅寄身,梅我合一,具有一颗梅花的灵魂。
还是以林靖和为例。人言林靖和爱梅、种梅,以梅为伴,梅妻鹤子,一副中和淡泊,洒脱自如的林中高士的形象。林靖和也的确为真隐士,不然写不出那样的梅花诗句,然而,伤心人别有情怀,林靖和辞别家人,隐于小孤山下,以梅为伴,是情有所寄。"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时至如今,我们已经不知道林靖和心中梅花一样的女子是谁了。他只是爱梅罢了。
相反,"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清风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南宋亡后,谢枋得抗元,亡迹江湖,无国可归,无家可回。看到山雨之后,独立水涯的清瘦梅花,他悟了:自己就是这寒梅呀,所有的艰辛,颠沛苦难磨砺,就是为了成就这一刻,独立生涯,虽然痛苦,也是享受。梅花是他的信仰,也成就了他。像梅花一样的人生,这是几辈子才能修得的福气。于是,他拒绝了元朝5次劝降。地方官将他强行送往大都,他绝食而死。一颗梅花一样的灵魂。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也有一颗梅花一样的灵魂。"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在当时妥协投降成为气候的朝廷里,他反复疾呼抗金北伐,收复河山,且一生愈挫愈勇,矢志不移,直到临终,还嘱咐后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何当化身千万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把自己也活成了梅花。
宋代以后,具有梅花一样灵魂的是元代的王冕。王冕出身贫寒,农人家庭,但有天分,自学而成画家。他北行大都,科举不成,使他对元庭落后腐朽的民族压迫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隐居在诸暨九里山下,直到终老。
王冕一生偏爱梅花。他在九里山下种了一千多株梅树,又写了一百多首咏梅诗,很多都传留千古。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他以梅花自比希望自己具有梅花一样高洁脱俗的品格。
王冕也是画梅的大家。他的梅画都是水墨画,其中一首题诗是: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水墨画只有黑白两色,浓淡之分。我一向认为,白梅比红梅难画。红梅鲜艳,动用颜料画出梅画形态不难。而水墨梅画,黑白浓淡,画出梅花形态,极易成枯燥之像,全无生气。而王冕的水墨梅花,不仅绘出梅的形态,更将梅花的清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之所以如此,不仅在于他画技高超,而在于他本身就是梅花的灵魂啊。
今人多画红梅,不仅时尚变化之故,更因为今人没有古人一般梅花的灵魂。
梅花诗,分为志士之诗、隐士之诗、文士之诗,俗人之诗。
在谢枋得、陆游和王冕这里,梅花入魂,是文人的风骨。
与此相比,卢梅坡的梅花诗,吕本中的梅花词,梅花入趣,不过文人的清雅罢了。
赏梅,最难得的是有一颗梅花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