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 情怀•奉献 ——记工人作家王广杰 文/刘风雷
作家若从“工农兵作家”的范畴和出身划分,大致可分为工人作家、农民作家、战士(军旅)作家等。本文介绍一位与天津重型机器厂有渊源的工人作家王广杰。王广杰家居河北区,1970年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铸锻件厂(后改称天津重型机器厂),安排在铸钢车间清整工段的热处理岗位。他在认真学习、研究热处理技术的同时,参加河北夜大“宣传报道班”,积极参加厂里、车间的文化、宣传活动,出黑板报,车间团总支办报,团总支书记让他担任栏目编辑;他还为天重厂报投稿。有一次,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义务劳动,他站在风铲轰鸣、电焊弧光闪烁的车间里,突然激情涌动,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歌写在黑板报上)。就是这首诗,让他在车间里被戏称为“诗人”。七年之后,他先后被安排在供应科仓库和外勤组工作,业务繁忙,责任重,工作压力大,写作这项爱好无暇顾及了。临近退休的2010年,他开始担任今晚报评报员,连续6次被评为百佳评报员。期间,他大量阅读晚报上刊载的各类文章,逐渐接近写作者和文化名人,使他受益匪浅,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文化气息的感染,愈发与文学写作投缘。2011年正式退休后,他得以重新追逐文学梦,与写作结缘。他写散文、随笔,写人物通讯,写纪实文学作品,偶尔也尝试写小说、小诗。他有一种广大的情怀,故而写亲情、友情、爱情,写同学情、师生情、师徒情,写他发现的真善美的人间真情,一发不可收拾。他上老年大学,参加文学讲堂,听讲座,向名家请教,虚心学写作,不断提高自己文稿的质量水平,因而他的文章有骨有血有肉,有艺术性和可读性,真实感人。十年磨一剑,至今,他已写了100余篇作品,发表于《齐鲁文学》《中乡美文化》《文学百花苑》《中华传奇》《中华风》《中老年时报》《天津工人报》《新农村》《今晚报》《天津散文》《海河文苑》《西部散文选刊》《天津日报 • 北辰之声》等报刊以及内部期刊《北斗星》《七彩虹》等。他的多篇作品受到行家和读者的好评,近年,他光荣地加入了天津市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会员。广杰与时俱进,当今世界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他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学习掌握电脑操作技术,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2018年,他在网上申办了个“五子天地”公众号微刊,自己担任主持人。到2023年7月,“五子天地”已刊出了250多期。这个微刊读者多,粉丝多,作品点击率高,有的稿子上万人甚至近10万人阅读,多篇获点赞。已经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他采访、编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他利用这一刊物,大力宣传社会上真善美的人和事,弘扬正能量,为建设天津美丽家乡而凝心聚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举动可歌可泣!为办好“五子天地”,他深入生活,走街串巷,多接触群众,用心观察身边的各方面的人和事,广交朋友,参加社会活动,为他的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如骨科好大夫赵同军,如千禧菜市场的孙姐,知青下乡回原籍的妙清姐……由于他热情、敬业,有威信,组织能力强,河北区的一位社区党组织书记因年迈,推荐王广杰继任社区党支部书记。2018年,他挑起了这副担子。他组织安排党员学习,讲党课,看望老党员,收党费,…… 特别是2020—2022年三年抗击疫情期间,组织验核酸,强调报备,给病残、“空巢”老人送温暖,看望、慰问志愿者等,操劳、忙碌,有时顾不上吃饭,睡眠也不足。他所在的社区党委被评为河北区先进党组织,有王广杰的一份辛勤付出和奉献。他发挥余热,参加志愿者活动,参加公益、慈善活动,多次捐款捐物。纵观王广杰的写作,题材内容广泛,作品《读秦岭》《感恩洪老师》《母亲的纱巾》《雨中的姐姐》《我与秃尾巴老李二三事》,小说《缘》,诗歌《老朽的记忆》等,都给读者留下深刻记忆。他的部分作品曾获奖,其中散文《骨科好大夫赵同军》《拜师 收徒》等获得《中国乡村》杂志季度奖二、三等奖,获得年度散文优秀奖,难能可贵。
现将他写给著名作家蒋子龙(现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的一首诗
《老朽的记忆》作为本文的尾曲:
通红的炉火
铿锵的铁锤
风鸣的汽笛
出钢的钟声
我在这里
叙说50年的记忆
钢水、铁锤、鸣笛
用焊缝连在一起
映红半边天的钢花下凡
不知多少汗水流在心底
昨天的梦今夜无语
大街上一个老头被美女刷抱
抱出半个世纪的辉煌和记忆
这是万人的“婚礼”
这是美丽的芭蕾序曲
我爱你——美丽的天重
永远割不断的老朽记忆 (写于2023年 夏秋之交)
撰稿:刘风雷
微刊制作:五子天地文化传媒工作室王广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