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最美是真情
作者:季志林
乙巳蛇年初春,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清晨在渭河湿地公园散步,但见两岸正是“柳梢未绿半匀黄”之时,微风拂来,平和中仍带有几分寒意。散步过程中,我的脑海中完成了散文《春天的期盼》的写作构想。
创作灵感来了,便打开手机想将其要点记录下来,然而微信中有不少新收到的信息,按习惯我要先看看处于置顶的几位亲友都发了哪些内容。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我的姨表兄刘作宇发来的诗稿《土屋情深》,不禁心中生喜:前些日子我还建议他把多年积累起来的诗稿整理一下,最好形成一部诗集,留于后世既是精神遗产更具有教育意义,没想到他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这难道不也是我所期盼的一件事吗?
于是我顺便坐在公园的木椅上开始阅读,读着读着,眼前这些充满真情的诗篇将我悄然带回那个难以忘怀的岁月之中。
作宇是六十年代的“老三届”高中生,他就读的赵镇中学就在我们村旁,放学后经常在我家吃饭,他多次说过:“姨母厨艺好,饭菜香”。当时我刚上小学,和作宇表兄过从甚密,他喜欢给我讲学习上的事,我喜欢向他请教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我眼里,他十分刻苦,思维敏捷,兴趣广泛,才华横溢,是我们这些表兄弟中最出类拔萃的,更是我暗暗学习的楷模。
也许是命运故意捉弄人,正当他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奋力拼搏之时,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他和无数青年学生一样,积极投身于那场狂热的运动之中,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社会秩序一度出现动乱,国内的大学也纷纷停课,最终停止招生。
结束了学习生涯的刘作宇未能实现他上大学深造的人生理想,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他对当时发生的一切显然缺乏任何思想准备,他曾经迷茫过,犹豫过,动摇过,思考过,但他毕竟涉世未深,很难对那场运动作出自已的判断,只能和其他同学一样抱着遗憾回乡务农。
年轻时的作宇是一个有志向有作为的农村青年,尽管怀才不遇,也确实心有不甘,但他并没有气馁,更没有消沉。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逐步适应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辛勤耕耘的务农生涯,在广阔天地和乡亲们一起为新农村建设出力流汗。因为他聪慧勤学,且事业心责任感极强,他的能力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很快成了村上不脱产的“赤脚医生”。在医疗资源还相对贫乏的时代,“赤脚医生”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一经历更使他对家乡、对亲人乃至对陪伴他成长的那间土屋产生了难以忘怀的深情,也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于是,文学功底深厚的作宇便围绕着那间土屋写出了一首又一首充满乡情亲情的诗词。
“诗言志”,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这一观点强调诗歌创作应当真实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向,体现情感与道德的自然融合,使作品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功能。此后,这一概念逐步成为中国历代诗歌创作的“开山纲领”,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具深远的影响。
我欣喜的看到,在作宇的诗集中,这一观点得到了深刻的诠释。历经了过往岁月的辛酸苦辣,他已经逐步成熟越来,对工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悟。可以说,广阔天地是作宇从事诗歌创作的坚实基础,他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平凡的生活。
作宇诗词的第一个特点是对家乡对亲人充满眷恋之情。而第一篇章《耕读传家,土屋情深》便是这部诗集的魂。他的诗作语言通俗,文风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修饰,细细品味,你会感受到他对家乡故土充满深情,对农村发展寄予厚望,对父母妻儿无限关爱,诗人的真情实感深深渗透在字里行间。读完这一篇章,我不由得赞叹他的作品站位高,立意深,接地气,有韵味。
譬如《我为农村新貌点赞》一诗,通过对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描述,热情讴歌了改革开放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实话实说那年月》则对乡镇工作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表示了深刻的反思和极大的担忧,在现代诗人中,写这一方面内容的人极少,假若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没有对这一历史过程的亲身经历,没有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是万万写不出来的。
而对亲人的深情更在整部诗作中得到集中体现。短缺经济时代,老百姓的生活并不是多么宽裕,然而,经济上的困难并没有影响作宇及其家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是一个知足常乐,十分和谐的农村家庭,父亲勤劳节俭,母亲宽容大度,兄长仁厚朴实,妻子聪慧能干,这种良好的生活氛围对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作宇本身就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长期生活在家风好、亲情浓的环境之中,使他对亲情体会更深倍加珍惜,从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出,他对土屋的全部情感都体现在对父母、爱妻、兄长以及昔日生活的怀念之中。
作宇诗词的第二个特点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坚守之情。现在许多人都在讲文化自信,但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文化自信到底是什么?这些年来,市场经济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所产生的负面作用绝对不能低估,在物欲横流的市场大潮中,追逐名利,道德滑坡,“一切向钱看”的现象使不少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严重扭曲。大到民族振兴,小到家庭和谐,如果我们从思想上放松警惕,丢掉传统文化,丧失民族精神,其后果将是十分危险的。
纵观中国古代有成就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昌龄、白居易、范仲淹、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他们的诗作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诗歌创作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对民族兴亡的期望和担忧,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些情感的抒发最大程度调动了广大读者的情绪,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所以他们的作品才能成为体现民族优秀文化的不朽之作。
显然,在作宇的诗词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占了很大篇幅。《土屋情深》中收集了多首以纪念建党、建军、建国和国耻日为题材的诗词,反映了诗人对党和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他的写作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譬如在(漫话沧桑颂共和》、《欣赏古典戏曲有感》两首诗中,他沿用三字经的体裁,热情讴歌建国六十五年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歌颂英雄人物,弘扬传统道德、关切民间疾苦、牢记历史教训。言简意赅,琅琅上口,充分反映了他身居最基层,胸怀天下事的家国情怀。
作宇除了热爱文学之外,日常生活兴趣广泛,尤其爱摄影,爱秦腔,他是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戏曲百花园》、新闻广播《戏曲大观园》等栏目的忠实听众,收听戏曲广播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天长日久,节目主持人晓惠、袁博等人居然和他成了“空中票友”。听戏唱戏研究戏,自然少不了与诗友票友之间的唱和之作,其中有一部分刻画秦腔艺术家的诗作读起来非常亲切十分有趣,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热爱戏曲艺术的另一面。
一言以蔽之,作宇的诗作已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多个层面,生活为作者提供了丰富题材,作者则热情洋溢歌颂生活,多年来的厚积薄发,作宇用自已的真情实感影响着亲朋好友,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坚持至今。
作宇的同学挚友中不乏文坛高手,但大多年事已高,他想请人作序,又觉不便叨扰,我是他的表弟,对其了解至深,于是自告奋勇,写了以上文字,并以下面这首小诗作为结尾:
拳拳赤子心,
句句家国情。
人间烟火味,
尽在书巻中!
2025年3月3日于咸阳渭滨苑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