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宝鉴:流行歌曲的人间大爱
梦在远方
半杯苦茶半杯酒
半句歌词写半天
半夜三更两点半
半睡半醒半无眠
半生写作半生空
半为金钱半为名
半已入土半尚存
半口气在半力争。
──庄奴创作感言
庄奴,原名王景義
1921年出生于
北平,这座古老的城邑
20世纪初的中国
故宫,紫禁城的琉璃瓦
仍散发着皇家的气息
红墙,圈划着的旧习惯
根本挡不住新思潮的冲击。
人力车穿棱于,街头巷尾
在风中,传递着生活的不易
胡同里,北平四合院错落有致
邻里间的寒暄,在乱世中
仍然透着“烟火的亲昵”
北平学府之中,青年们满怀朝气
为“未来”探寻,为“真理”寻觅
新文化的火种
在北大的校园燃起

王景義的父亲王步舟
是冯玉祥的下级
母亲是一位大家闺秀
出身于书香门第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从小就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
为了能让他与“姐弟妹妹4个人”
健康成长,不惹事生非
专门请了一个私塾先生
系统将中国“古文诗词”学习
唐诗三百首
王景義年少的时候,背得很熟
唐诗宋词元曲的“韵律之美”
为他后来“写词填曲”
奠定了基础的“文字根基”
他们兄妹上的
北平私立育英学校
是“小学中学一体化”的教会学校
他们从宗教信仰出发
特别重视,学生的“音乐的教育”
王景義自小
不仅有坚实的文字功底
而且还深谙“音乐旋律”

以王景義的天赋和聪明
完全有“被北平大学录取的”能力
但后来他却选择了
“北平中华新闻学院”
他的老师,都替他感到惋惜
只有他的父母知道
儿子这样做
是一种家庭责任的“担当和自律”
因为(日伪)中华新闻学院
是侵华日军“北支派遣军”
报道部,为培训新闻宣传骨干
在华北,设立的“新闻教育工具”
为了鼓励有才华的青年学子报考
所有报考者一经录取,就可以享受
为家人争取一袋面粉的优厚待遇
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动荡时局
“养家糊口”对很多人来说
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不知扭转了多少人的人生轨迹

1941年,中国正处于
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
在(日伪)北平中华新闻学院
己是大三学生的王景義
时年20岁
他和他的许多同窗好友
在“时局新闻中”慢慢明白了
“个体生命和祖国的命运”的关系
毅然投笔从戎
当时这一代热血青年
报效祖国的信仰,坚定不移
在一个下着大雪的晚上
王景義离开北平,离开父母
放弃了
马上可以“取得文凭”的高等教育
投身于中华救亡图存,行动中去
在王景義南跨黄河的时候
震撼于“大河奔流”的景观壮丽
联想到祖国当下的深重灾难
当然也有不忍心
“牵连家人的”安全顾虑
他将自己的姓名改成“黄河”
从此,没有人知道他叫王景義
“黄河”两个字
成了后来一直
陪伴他身份证上的“永久印记”
后来,他的儿子黄浩然姓“黄”
不姓“王”,也不姓“庄”
就是“这个道理”

经过两年辗转
1943年,来到山城重庆的黄河
己经不是
当年“文质彬彬”的王景義
他想报考“空军飞行员”
但因为长途跋山涉水,身体太虚
需要先到重庆铜梁县,训练三个月
才能转到“成都航空学校”
从事飞行员“实战演习”
遗憾的是
黄河在重庆铜梁县
水土不服,身患重疾
当时条件艰苦
只有靠几付中草药勉强将生命维系
这样也就失去了
去成都当飞行员的机会
身体复员后,被分配到
“重庆空军学校,后勤基地”
两年后,1945年
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国共内战,慢慢拉开序曲
黄河,继续在国民政府
“重庆空军后勤基地”服役
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
黄河在部队中才找到机会
请假回到北平
与母亲有一段“短暂的”团聚

从现在的“国民党职业军人的黄河”
到1941年的“大学生王晨義”
他这一出走
就是长达8年的母子分离
在北京的母亲
由于儿子瞒着家人,不辞而别
思儿心切,又气又急
多次通过北平电台
播放寻人启事,都杳无信息
直到1949年
才看到28岁的孩子
又安全回到了“北平故居”
年老的母亲见到他,只说了句
“你回来了,回来了就好”
之后紧紧将儿子抱住,生怕别离
没想到,这次见面后不久
蒋介石,败退大陆
风声紧,军情急
身在国民政府空军基地服役的黄河
在命运的安排下
再也无法还原成母亲身边的王景義
军令如山,生死别离
从此与母亲“阴阳两隔”
人事沧桑,时过境迁,
永难与母亲,在“人世间”相聚
黄河用一首《为什么》的诗文
定格了1949年,这场人间悲剧

“当我年幼的时候
知道的不太多
我向妈妈要什么
妈妈就给我什么
当我长大的时候
知道的已够多
妈妈从不要什么
我也没给她什么
妈妈活在这个世界上
莫非是为了我
我给她的那样少
她给我的那样多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妈妈始终没有告诉我
为什么?
妈妈从不要什么,
我也没给她什么;
我给她的那样少
她给我的那样多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1949年4月29日,风雨淒凄
身为军人的“黄河”
随军在上海外滩
“十六铺招商局”的轮船码头
乘轮船去往孤岛,身不由己
最终落脚于台北,在部队中服役
他举目无亲,茕茕孑孑立
曾在部队文工团
编过剧本,演过话剧
也在军中报社,当过记者、编辑
当时的宝岛
经过“日据时代”的50年治理
文艺音乐环境,
与大陆相对“隔漠疏离”
宝岛民间流行的不是“日本演歌”,
就是“闽南语”地方小曲
日本演歌,又叫“拉网小调”
旋律优美,语助词多
字词不够清晰
相当于中国的“劳动号子
《北国之春》
就是“日本演歌”的典型个例
蒋介石为了光复宝岛,正本清源
大力提倡复兴“中华文艺”
融入中华豫剧,京剧,昆剧元素
字正腔圆,婉约精致,内容含蓄
从小在北平长大的黄河
在蒋介石推行的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
似乎找到了用武之地

1952年
31岁的黄河创作的国军《军歌》
《英雄爱国上战场》
旋律激昂,铿锵有力:
中华男儿当自强,
英雄爱国上战场。
我们有热血,我们有力量,
为了正义拿起枪。
不怕风,不怕霜,
哪怕敌人在疯狂。
同心合力,把“贼”来抗
要把敌人消灭光……
撇开国共两党对立的“历史因素”
完全可以说
“字正腔圆”,沛然浩气
很快在部队中流行
并荣获国民政府
“五四文艺奖”特别奖励
黄河以“国民政府”
军方《精忠报》战地记者的身份
进驻金门,神采奕奕
官至国军上尉,
相当于“正连级或副营级”

当时的国军上尉
月收入38块新台币
维持基本生存,
应该还能略有节余
但是黄河为人,慷慨大方
常常资助贪困,急人之需
发了工资,常常熬不到月底
为了增加收入
他想通过为杂志社撰稿
即发挥了个人特长
又能换一些稿费
但身为国军《精忠报》编辑
又不能用“身份证上的名字”黄河
投稿“自己所在的”官方媒体
于情于理,说不过去
需要取一个“笔名”
向宝岛其他“文化报刊”投递
黄河做为一个“标准词人”
他有感于北宋诗人
晁补之的人生境遇
又结合蒋介石集团在孤岛的
前途渺茫,惨惨淒凄
最后决定在晁补之的
《视田五首赠八弟》:
“庄奴不入租,报我田久荒
凌矜马到门
硉兀(牛卧场。
立苗苍耳根,此策殊未长。
官粮弗充口,万里聊自庇”
五言诗文中
选取前两个字“庄奴”
才能表达一个“热血报国青年”
跟随蒋介石
到宝岛后的“信仰空虚”
很少人能从中读出
“王景義到黄河的”
人文浩气,拍案而起
以及如今在孤岛
“黄河到庄农”的
英雄气短,精神委靡。

当时宝岛知名作曲家
周蓝萍非常欣赏
“报刊频出,笔名为庄奴”
这个人的文字功底
两个人曾经合作了
《姑娘十八一朵花》
很快就在宝岛,流行风靡:
十八的姑娘一朵花
眉毛弯弯,眼睛大
红红的嘴唇,雪白牙
粉色的笑,赛晚霞
啊,姑娘十八一朵花
十八的姑娘一朵花
每个男人都想她
没钱的小伙儿,她不爱
有钱的老头儿,她不嫁
啊姑娘十八一朵花
美丽青春好年华
姑娘长大不可留
留来留去成冤家……
从此王晨義
在军界以“黄河”身份出现
春风得意
在文艺界以“庄奴”身份出现
可以赚取“业余稿费”

1958年,周蓝苹和庄奴的合作
才真正拉开了序曲
当时周蓝苹
在拍摄电影《水摆夷之恋》
剧情主线是两对青年男女
在情感上的“纠葛与彼此相依”
“水摆夷”是
清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
对云南傣族的“他称”之一
新中国建立后
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
正式定名为“傣族”。
他们崇信“南传上座部佛教”
通常实行一夫一妻制
但贵族子弟,也可以“一夫多妻”
青年男女,婚前社交和恋爱自由
两情相悦后,才可以通婚嫁聚

当时正值国民党
退守宝岛后强化“反攻大陆”意识的“高潮时期”
蒋介石企图通过电影文化作品
塑造边疆地区的“国家认同”情绪
从而将云南等边远地区
纳入蒋介石的统治体系
这是《水摆夷之恋》的中心主题
周蓝萍特意邀请庄奴
为影片中谱写主题曲:
弯弯的藤麻哟
爬呀,爬在大树上啊
活泼的鱼儿游呀
游呀,游在青水塘啊
美丽的山茶花哟
开呀,开在高山上啊
摆夷的姑娘,愿呀
愿呀,愿嫁汉家郎
白白的脸蛋,轻纱装啊
苗条的身段,俏模样啊
温柔的时候啊
像啊,像月亮哟
热情的时候啊
像啊,像太阳
山上的男人,我不爱哟
一心哟只爱呀
汉呀,汉家郎哟
这首歌的歌词,
由宝岛“长青歌后”紫薇演唱
电影一经上演,便大获成功
一炮走红,广受赞誉
庄奴在宝岛的知名度
传遍了城市乡里,边缘山区
周蓝萍是庄奴能够
“从业余投稿成为专业词人”
的真正伯乐
这一点人所共识,勿庸置疑

声名远播的“庄奴”
由于军旅生活的颠簸流离
年近四十,一直大龄未娶
有一次身为“国军上尉”的庄奴
去蒋介石“国民政府”办事
一眼就看中了
政府播音员,陈孟华的端庄美丽
他托人打听
才知道这位小姐,
乃将门出身,小他十岁有余
而且是国民政府
军政界共认的优秀播音员
声音磁性甜美,人称“空中玫瑰”
可望而不可及。
没想到陈孟华是个“知识女姓”
她的婚姻观:蔑视权贵,超凡脱俗
他看不惯“军中粗人”
也不喜欢男人的商贾市侩习气
播音闲暇,
喜欢听庄奴作词的流行歌曲
当陈孟华后来知道
这个“上尉黄河”与“词作大家庄奴”
竞然是同一个人的时候
不由春情萌动,芳心暗许
觉得集“军旅阳钢,文雅善良”
为一身的庄奴
恰好符合她这些年来的寻寻觅觅
对于“略有自卑”
己经打退堂鼓的庄奴
陈孟华反而将姿态放低
经过一段相互了解
陈孟华毅然选择
与他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共同将美好生活,畅想设计
这样的爱情传奇
让庄奴除了“喜出望外的惊喜”之外
便是对陈孟华婚姻观
善良真诚的“感激和珍惜”
1960年
39岁的庄奴与28岁陈孟华结婚
才子抱得佳人归,幸福而又甜蜜

陈孟华不仅是宝岛广播界
知名的播音员
一枝独秀,领新标异
而且因为飞行员刘承司的判逃
在特定历史“政治语境”中
被描写成军统特务,美女蛇
在大陆被“千夫所指,声名狼藉”
1962年3月3日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军航空兵第6师
第16团3大队8中队飞行员刘承司
受陈孟华广播声音蛊惑,变节投敌
驾驶一架米格-15战斗机
从浙江“路桥训练基地”起飞
成为新中国第一个驾战斗机
飞抵宝岛桃园机场的典型案例
他所在部队遭受牵连
部队从浙江撤回上海
多名直属领导,被撤职降级处理
刘承司到宝岛后
获黄金1000两,“忘形得意”
官至空军电台上校副台长
加官晋级
并且与原国民党
台北警务处督察主任蔡百里之女
蔡健美结婚
蔡健美受政治指派
专门监督刘承司是否规矩
这种没感情基础的家庭组合
让人嗤之以鼻
婚后一直没有子女
两人于20世纪80年代离婚
刘承司净身出户,蛋打鸡飞
晚年靠微薄养老全,苟延喘息
两岸三通后
再也无颜见江东父老
丟尽了脸皮

庄奴在1960年到1975年前后
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庄奴在周蓝萍的提携下
进入宝岛“华语乐坛”
妻子陈孟华由播音员转行
经商从事美容化妆,风生水起
1967年生子黄浩然,幸福甜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是宝岛“唱片业和电影工业”
迅猛发展的勃兴期
原创歌曲匮乏
市场原创人才急需
但由于中国长期战乱
文化人员“稀缺断层”,“青黄不继”
从而让“文化功底深厚”的庄奴
纠横驰骋于更大的空间和发展机遇
正是在这个时期
他至少每月完成5首歌曲
还经常应邀,担任各地方城市
唱歌“比赛的评委”
东奔西走,忙来忙去

1963年前后
庄奴在一个歌唱比赛上当评委
与少女邓丽君,面对面,不期而遇
当时的邓丽君
不过七八岁的年纪
庄奴只记得邓丽君是一个
笑眯眯的甜美女孩
一面之交,并没有过多留意
当然也没有太深的印记
后来,有一天
一个人拿着一张纸
上面有一个旋律
请庄奴填词作曲
庄奴问:谁唱啊?
对方说:邓丽君小姐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一听说是邓丽君小姐
庄奴的脑子里一下
忽然复苏了对那个8岁女孩的记忆:
个子不太高,但眼睛清澈明晰
歌声也甜,脸蛋也甜
笑得也甜,气质也甜
“甜蜜蜜”三个字
创作灵感,瞬间陡起
就这样,不到5分钟
传唱至今的《甜蜜蜜》
就以“邓丽君的舞台形象”
排列成句:
“甜蜜蜜 ,你笑得甜蜜蜜
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在哪里 在哪里见过你
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我一时想不起
啊 在梦里
梦里 梦里见过你
甜蜜 笑得多甜蜜
是你 是你 梦见的就是你

从邓丽君终其一生
与庄奴唯一一次,8岁时的面对面
到后来成为“灵魂知己”
书信往来38封的“奇特生命经历”
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本身
就是“相互成就的生命共同体”
通过《甜蜜蜜》
这首歌曲的媒介作用
庄奴成就了邓丽君的“甜美气息”
邓丽君唱出了庄奴的“才华横溢”
庄奴对于邓丽君来说
就像是“父亲”“恩师”一样
虽然只有终其一生
只有一次谋面
却在“华语乐坛”用音乐
建立了互相依存的“特殊人间关系”
玉壶冰心,光风月霁
玉壶冰心,光风月霁

庄奴在1995年3月
邓丽君去世时
哽咽着说:
你是华语乐坛千万人的“歌后”
却是茫茫人海我一个人的小丽
在邓丽君42岁,
28年的歌唱生涯中
共演唱过的庄奴87首
作词填词,改词歌曲
邓丽君从1974年开始
便逐年在“减少演唱”
庄奴作词的流行歌曲
因为邓丽君需要用
舞台形象的改变,词风艺术的突破
向日本歌坛,渗透冲击
其中也与庄奴妻子“生病”有关系
庄奴这位“孤独词人”的硬伤
就是他一直沉浸在自己文字天地
——“词路”始终没有什么变化
缺乏与时俱进的兼容并蓄
邓丽君一生都在“求变与求突破”
两个人由于年龄的差异
无法在歌唱艺术的天空
同频共振,“比翼双飞
尽管这样
大陆听众依然习惯称庄奴是
“邓丽君背后最给力的男人和恩师”
是因为一首首歌曲,均称佳作经典
因为大陆听众骨子里
有唐诗宋词的文化血脉延续
庄奴作词
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
当时的整个宝岛,可以说无人能及
而邓丽君恰恰用甜美的声音
将庄奴的文字之美
深深扎根于
“两岸三代人”的生命记忆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
以近“华甲之年”的庄奴
在宝岛听到
一首日本歌曲《里之秋》的旋律
这是一首日本母子在家祈求
父亲在战争中平安归来的歌曲
在歌曲里庄奴仿佛
看到自己的母亲在北平
依门而立,盼儿回去
当时由于盼望两岸统一
的民间情绪
借“余光中的乡愁”
“于佑仁的国殇”
此起彼伏,积累聚集
让宝岛当局,深感民众压力
所有“思亲念乡”的歌曲
经审查,都不被允许
庄奴只好将对母亲
刻骨铭心的思念
和化不开的乡愁改成《有见炊烟》
用“情歌的”方式
将宝岛所有游子的思念
表达的尽致淋漓
一经传出,便唱响天地
鼓荡在大中华天际
促进着早日和平统一
这才是家国情怀的
“小情绪,大格局”的匠心设计
这才是庄奴词曲
“小而美,大道至简”的永恒魅力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
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
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
诗情画意虽然美丽
我心中只有你,
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
愿你变作彩霞,飞到我梦里,
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
诗情画意虽然美丽
我心中只有你………

1978年前后
正当57岁庄奴的事业
如日中天的时候,
命运弄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
46岁心爱的妻子
陈孟华患尿毒症病倒了
这一倒就是十年,生活不能自理
庄奴不得不放弃创作
恋心照料自己的病妻
为给妻子治病
他曾变卖房产
四处举债,不计花费
生活一度陷入经济危机
但仍然没办法让陈孟华康愈
终于于1988年别他而去
庄奴一直无法走出失去妻子的阴影
67岁的庄奴老骥伏枥
创作灵感也今非昔比
当庄奴重振精神,
再次握笔的时候
宝岛乐坛气候已经大变
台岛民谣成为主流
以罗大佑李宗盛等为代表的音乐人
占据了音乐市场,“江山半壁”
行到山穷,坐看云起
他创作《冬天里的一把火》
一改往日含蓄婉约的词风
呈现出直白表达和强烈的情感张力
除了音乐类型
时代背景与改编需求之外
只有庄奴内心明白
那是他失去妻子后
心灵苍白,精神抑郁
释放出来的“歇斯底利”情绪

1988年前后的庄奴
正经历着人生的低谷
陈孟华的病逝无疑是
他人生最大的打击
1988年两岸通航后
67岁的庄奴终于回到
阔别近40年的北京故居
姐姐和弟弟在人事沧桑中
听说己杳无踪迹
仅剩一个妹妹,
还不知道怎样才能联系
他托朋友在北京户籍单位查阅
终于查到妹妹的名字,万分欢喜
两人见面时,都非常激动
什么也无法
将这血浓于水的亲情阻挡代替
然而,父母早已离世,
童年居住的院落,
由于城市改造,早已拆迁完毕
记忆中母亲倚门盼归的场景
与袅袅炊烟,均化作泡影
找不到任何“凭寄”
将他的孤独感
与人生虚无感“彻底加剧”
失去至亲、故园消逝
事业冷落、经济困顿
化成狂风暴雨
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
让他伤感抑郁
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幸运的是
在庄奴“滞笔期间”
庄奴为邓丽君写的歌
在中国大陆却传遍大街小巷
那一曲曲音乐
成为他“熬下去,挺过来”的
生命根须
中国的改革开放
在流行歌曲方面
与港台慢一个节拍
又给庄奴
搭上了“曲径通幽”的爱情事业天梯
邓丽君演唱的歌曲
如此深入人心,人随歌红,
庄奴作梦也没想到
他在中国大陆“歌迷粉丝”中
享有“神乎其神的无限盛誉”

1990年
69岁回到宝岛的庄奴
一在无法走出情绪的萎靡
抱着走出去
换一下心情的想法
应朋友邀请
踏上了开往重庆的飞机
无心插柳,有意栽花
冥冥姻缘,东风再起
经人介绍,结识了
小他23岁的重庆姑娘邹麟
邹麟,当时是邓丽君的歌迷
对这位“词坛泰斗”充满敬意
拜访见面
没想到庄奴如此低调,随和,谦虚
两人逐渐“熟络”
彼此拉近了心理距离
对于两个人的“忘年之交”
邹麟的家里人起初并不同意
最后还是庄奴特意为邹麟谱写的
一首《情缘》歌词:
轰然撞开了她的心扉
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承认
有一部分女人
在超市琳琅满目的物质荣华中
才能找到生命的感觉
还真有一部分女人
必须在文化艺术的品味解读中
才能找到活着的意义
皱麟属于后一种女人
她在庄奴的文字中
就像待放的花儿沐浴了春风
就象久旱的枯草滋润了春雨
她人过中年的世界观告诉他
能写下如此文字的男人
至少坏不到哪里
才值得“寻一帘幽梦”
才值得“寄生命之躯”
才配得上“女人心的真诚善良”
才配得上“女儿身的辛苦劳绩”:
你听一一
你的笑也轻盈,情也浪漫
像飞泉下的珍珠
洒落在花溪畔
你的美,美在自然
分不清身在天上人间
我的梦并无遗憾
将余生换得与你相伴
蓦然回首,仙女已远
那拱桥下的玉影,千古不变”
在邹麟面对人生抉择时
这首歌给了她很大的激励
让她下定决心排除所有异议
相伴庄奴在一起

1992年,
71岁的庄奴与48岁的邹麟
两人步入婚姻殿堂。
婚后,庄奴随邹麟到重庆定居
将新的生活篇章重新开启
他们一同游览重庆山水
登重庆江津县的爱情天梯
庄奴的“灰而未死”的创作灵感
逢春风而勃发
为重庆写下《青草地》《清水河》等70余首歌曲
婚后一年,1994年
73岁的庄奴中风患疾
右腿和右手几乎不能行动
邹麟坚守着自己的选择
用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
天佑良善,困厄有期
庄奴最后终于又重新站起
他为邹麟写了一首《手杖》:
庄奴将她比作“手杖”
来表达对夫人和苍天的感激:
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上
感谢你靠紧我的身旁
从此不再觉得恐惧
是爱心给了我力量
当无情的风雨交加时
有你的扶持不再彷徨
我最爱看你的笑脸
泪光里闪耀着希望。
你就是我的手杖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手杖
这辈子有了你
我才能竖起脊梁挺起胸膛
你就是我的手杖
生命里时刻不离的手杖
这辈子有了你
才懂得相依为命地久天长

当2012年,91岁的庄奴
在63岁的邹麟陪同下
第一次来到重庆市璧山区
这里的“黛山秀湖”生态人文
与《小城故事》中
“人生境界真善美”的意境
高度契合,完美统一
庄奴回顾自己90多岁的人生
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
从《甜蜜蜜》到《小城故事》
全部都是《小而美》的平凡气息
他想将中华“大一统之后的小而美”
上升到文化哲学层面
来承载了他对自然、爱情与家国的深情和希冀
也算是对自己的艺术生涯
系统梳理和完整收尾
他在璧山留下
的“太美”二字最后笔迹
更是对
“小城故事”精神的升华与延续”

为此,庄奴特意
将经典歌曲《小城故事》的版权
无偿向璧山人民政府无偿赠予
根据当代版权市场估算
不低于10万元人民币
但这一行为的“文化价值”
远超“具体市值”
承载的“商品意义
直接提升了璧山的城市辨识度
璧山市人民政府
通过获得歌词版权
可用于城市宣传、文旅开发、文创产品开发等诸多领域
鉴于庄奴和邹麟
对璧山文化建设和
渝台交流的巨大业绩
2014年
璧山区政府正式经过人大会议
全票通过
授予他们“璧山荣誉市民”称号
自2013年起
庄奴与妻子来到璧山,乐业安居
直至2016年去世
他将璧山视为“第二故乡”
以赤子之心,致力于“城市文旅”
专门为璧山量身打造了
《小而美》
《来了就是璧山人》
《青草地》等十余首歌曲

2016年10月11日
庄奴在重庆逝世,享年95岁
临终前
他曾清醒地拉着邹麟的手说:
“不能走,你是我唯一的知己,”
邹麟悲痛欲绝
每日透过窗户,遥望庄奴的墓地
整理庄奴的“创作”
守护两人的“回忆”
这段跨越年龄与地域的爱情
以《甜蜜蜜》的温暖
《小城故事》的传奇
《我们相信爱情》的善良
诠释了
我们相信爱情
大爱永恒的生命真谛:
我们相信爱情
陪伴我一生
种美丽的花呀
种可爱的树呀
也是再种甜蜜的梦
我们相信爱情
相信了爱情
拥有昨儿的梦呀
拥有今儿的真呀
也就拥有到永恒

让你爱上了我
让我爱上你
我们彼此相信了爱情
感谢您爱情天梯
让你爱上了我
让我爱上了你
让我们彼此拥有到永恒
相信爱情
我们相信爱情
相信了爱情
拥有昨儿的梦呀
拥有今儿的真呀
生命拥有到永恒
相信爱情,相信爱情

歌曰:
景羲黄河庄奴名
幼沐书香志早萌
战火纷飞辞故土
漂零台海梦难平
偶然涉入词章界
妙笔轻挥雅韵生
军歌嘹亮势铿锵
甜歌养心意纵横
小城故事传佳话
喜乐人间暖众情
每次走过咖啡屋
爱如春日百花荣
又见炊烟说乡愁
海下两岸人共情
费翔冬天一把火
老骥伏枥闻嘶鸣
结发贤妻遭病厄
阴阳两隔心口痛
幸逢邹麟良缘至
恩爱携手再起程
走边重庆山与水
偏爱雅致璧山城
文化名片小而美
道通天地说人生
一生奉献倾心血
半世耕耘点心灯
生命因爱而精彩
爱情天梯任攀登
遗音不朽绕中华
生命常青不凋零
青铜宝鉴通千古
万水千山都是情
2025年3月5日于草书于印心书屋

作者简介

梦在远方: 中学教师,崇尚简约,追慕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念,高山仰之(止),景行行之(止),虽不能至,心向往至。
主播简介

伊兰吐芳:一个喜欢用文字音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者。“伊阙之滨鸣琴筝,兰之依依沐古风。吐哺握发勤耕耘,芳草青青桃李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