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溪流》(摘录14)
——扭秧歌
作者:翟 友
主播:月亮泉
扭秧歌,是我最熟悉、又是伴随在我身边时间最为长久的群众文艺演出活动。
还是在我小的时候,每逢到旧历大年,老家西石桥村总是要办秧歌,活跃过年的喜庆气氛。恍惚记得,那时我也就是三、五岁。从正月初几到十五那些天,不管是村里的,还是外村来的秧歌队,只要是鼓镣一敲,喇叭一响,我就跑到街上,在看秧歌的人群里,甚或是秧歌队里钻来钻去,追着看秧歌。直到人家秧歌队不扭了,我才用手捂着冻得红红的小脸,拖着清鼻涕回家去。
记得最清楚的是,回到家里后,父亲总是逗着我玩儿,要我学着扭秧歌。我站在家里的土炕上,一会儿学着秧歌角儿"阔大爷",手里拿着个扫炕的笤帚疙瘩,仿佛拿着个水烟袋,肩膀上下抖动着,前走几步,后退几步地扭耸着。一会儿我又学着扭"傻柱子",拿个小棍儿,就像傻柱子拿鞭子赶着驴接媳妇儿,逗得父亲和母亲一个劲儿的笑。
长大上学后那些年,村里的秧歌没有人张罗扭了。过年时,都是邻村夏官营或是吉庄子的秧歌队串庄来扭,我就走出家门去看看热闹。1964年到1970年初,离本村3里外的吉庄子村的高跷秧歌红极一时,吸引了周围村子里的人们。我连续几年都跟着村里的伙伴们,冒着严寒一块儿去吉庄子看秧歌。人家的秧歌真是别具一格,秧歌队的人们,人人都踩着一米多高的木高跷,扭着花样缤纷的秧歌。他们还扭着一出一出的"下场",几个人在场子中央,分别表演"扑蝗""捉蜻蜓"、"打渔杀家"、"傻柱子接媳妇"等情景秧歌剧段子。其他的秧歌队员,围着表演的几个人,绕着大圈走动为表演的队员打场子。
这些人们扭秧歌的技巧可真是不简单,有的扭着扭着,突然就来一个一字腿大劈叉,手还不沾地,倏忽之间,噌的一下,又直挺挺地站了起来。有的还能来一个前滚翻。这些动作都是带着高跷做的,比起一些村的地跑秧歌,自然就显得格外水平高,特别受到人们的欢迎。
从1971年2月初,到昌黎县的宣传部门工作后,我负责分管日常宣传和文化工作,与扭秧歌人们打交道的时间自然就多了,结识了如周国宝、张谦等很多老艺人。县里在解放初期,创作的地秧歌"跑驴",风靡全国。主创人员、著名地秧歌艺术家周国宝,曾带着这个节目,跟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也令这个节目在国内外名声大噪,至今有很多地方的秧歌队仍在演出这个节目。
上世纪90年代,昌黎县的扭秧歌活动最活跃,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都由我这个宣传部长牵头组织全县秧歌队,举办环绕县城四方街道的秧歌大汇演。昌黎县的地秧歌,还多次参加了北京的龙潭庙会演出并获得一等奖。我还带着秧歌队参加了沈阳的国际民间舞蹈节比赛,并获得了金奖。1992年,在迎接北京亚运会秦皇岛亚运村广场的预演现场,我与副县长陈建蓉大姐还从观礼台上走到表演的昌黎秧歌队里,和大家一道扭起了欢快的大秧歌。喇叭吹得更响,队员们扭得愈发带劲了。
退休以后,看到的秧歌表演也不算少,尤其是秦皇岛郊区海阳镇秧歌队的演出。这支秧歌队前几年只有几十人,到区海阳镇秧歌队的演出。这支秧歌队前几年只有几十人,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人了,其中老年人占大多数,参加活动都是为了锻炼身体。几年来,他们多是在汤河东岸红飘带景区路口一带活动。现在,他们每个人都配备了几套表演服装,还专门从昌黎请来秧歌角儿,教一些基本动作和几出"下场"秧歌剧。他们扭秧歌的花样也增加了,围观的人还真不少。我每天下午去红飘带景区散步,都要从挡住路口的秧歌队中穿过,看到他们扭得那种欢快的样子,我的心里也就油然添加了那种说不出来的喜悦。
最近一段时间,老伴儿她们一群老年玩伴在院内小广场也扭起了秧歌。
前几天,我去河边散步从那里路过,被张姓女士强拉进老伴儿的秧歌队里。老张给了我两把扇子,我就扭了几个招式。自己觉得,一招一式里,倒还存有那么一点儿秧歌的滋味。
于是,就让我想起了那些年,那些个扭秧歌的场景。
作者:翟 友,微信名:闲云野鹤。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退休。曾任昌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山海关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秦皇岛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主播:王庆阳,网名:月亮泉。退休前曾任秦皇岛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卫生学校、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党委书记。个人专著《养正新论》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热爱生活,喜欢用诗文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副主任,秦皇岛市朗诵艺术团秘书长。喜欢用朗诵,为多个平台主播,用声音倾情传递正能量。在河北省文研会举办的“红色记忆 百年风华”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朗诵活动中荣获“最美诵读者金奖”。 2023、2024年度,荣获都市头条“先进工作者” 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