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溪流》(摘录11)
——花儿开在泥墙根儿
作者:翟 友
主播:杨晓彬
小时候的夏秋时节,在我家的西墙根儿,总有一丛白薯花(大丽花)红红火火地开着。花朵较大,有粉的,有红的,也有黄的。它的叶子大大的,呈墨绿色,茎秆高高的。慢慢的,茎上又孽分出很多枝杈; 枝杈上又滋长出新的花骨朵,绽放出更多鲜亮的花朵来。待到了晚秋,花已经茁壮长成了一大簇,使我家那个颇显荒凉的小院落,平添了不少生气。
花是姐姐栽的,她栽花的初心,就是给我家那破旧的院子添加一些鲜活的亮点儿。当然,这也颇显出她的生活情趣。
我家的院子,平常总是显得热热闹闹的。院子北边菜园子水井里的水是甜水,做饭好吃。从每天早起天蒙蒙亮开始,东半个庄的人家,就“嘎叽嘎叽”地挑着水桶,来我家菜园子摇着辘轳挑水了。隔三差五的,也总有人家来我家院子里套驴拉磨磨豆腐。
尽管我家院子里这么热闹,人气又这么好,但毕竟遮掩不住原本的荒凉和贫困景象。
我家的家境贫困,院子破破乱乱的。三间东厢房坐落在院子的东边,墙是土坯垒的,起脊的房顶,是用从山上割来的黄稗草苫盖的。南、西、北三面的围墙,也都是用土坯垒的。东南角有一个猪圈,西北角上原来有一个驴棚,都是用几个粗木棍子支撑的简易棚子。人民公社化后,驴没了,就在墙角堆些破破烂烂的东西,还挨着在西墙根儿搭了鸡窝和鸭罩。在院子的正中间,一盘石磨静悄悄的,坐卧在用大小不一的石块儿和白石灰垒成的台座上,它正对着我家草房的堂屋门。隔三差五的,庄里的人们就来我家磨豆腐。驴“哦啊、哦啊”的叫声,父母亲与乡亲们打招呼、唠家常的话语声,人和驴走路的踢踏声,石磨“嗡嗡”的转动声,顿时给我家那荒凉的院落添加了不少生气。
人们一走,热热闹闹的劲头一过去,院子又显得冷落和清贫,毕竟,我家的家境本来就是这样一个状况。
那丛盛开的白薯花,倒给我家增加了不少生气和色彩。姐姐是个要强的人,她那种不甘人后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母亲的影响,也体现了我们家的家风。她十三四岁时,半夜就起来,与成年劳动力一道,赶着驴驮子,到三十里外的赵各庄煤矿去驮煤,直到第二天傍晚才回来。她这么小的年龄就去干这种又苦又累的活,是专门请求生产队长批准的,就是为了给家里挣点工分。
白薯花,也叫大丽花,大丽菊,那是我在多年以后才知道的。那丛茂盛的白薯花,是姐姐热爱生活,不甘人后的要强心的体现。白薯花的美丽绽放,是贫瘠院落惹眼的亮点,是我们老翟家一家人,朝前奋斗的一抹曙光。
当年,每到冬天上冻前,姐姐都要割下白薯花枯萎了的茎叶,把地下新长成的白薯一样的块茎挖出来,堆放在住人的屋子里的墙角下,防止它冻坏。待到来年春天,再把它栽种到西边的泥墙根儿。
于是,大丽花又用它那名副其实的美丽,点缀着那破烂不堪的院落,鼓舞我们一家,奔向崭新的生活。
作者:翟 友,微信名:闲云野鹤。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退休。曾任昌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山海关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秦皇岛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主播:杨晓彬, 秦皇岛市海港区委党校退休。 喜爱朗诵,愿在声音与文字交织的路上,愉悦身心,缤纷生活,陶冶情操,传播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