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巜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三.八节妇女颂
文/曾小蓉
昔时少女今为娘,岁月蹉跎鬓染霜。
孝老育儿如蜡烬,行行烛泪爱深长。
网络点评
一、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
此诗以简练的七绝形式,聚焦女性从少女到母亲的角色转变,赞颂其无私奉献的一生。
时间跨度与生命历程:首句"昔时少女今为娘"以对比手法,展现女性从青春年少到为母为妻的蜕变,暗含岁月流逝的感慨。次句"岁月蹉跎鬓染霜"进一步强化时光的沧桑感,以"霜"喻白发,凸显操劳之深。
母爱的牺牲精神:后两句以"蜡烛"为喻,刻画母亲"孝老育儿"的奉献。"如蜡尽"呼应"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传统意象,而"烛泪"更以具象化细节深化情感的绵长,突显爱的无声与坚韧。
二、艺术手法与意象运用
比喻与象征:
"蜡烬"与"烛泪"构成双重意象,既表现生命的消耗,又暗含光热的延续,赋予母爱崇高性与永恒性。此手法与"纤躯挺起半边天"的比喻异曲同工。
"霜"字兼具色彩与质感,既写实又抒情,与"飒爽英姿岂等闲"的刚柔并济形成对照。
语言风格:全诗语言质朴,以白描见长,如"行行烛泪"以叠词增强画面感,与"茹苦含辛从不夸"的平实风格相呼应。
三、同类作品比较
与母题诗词的关联:
"无边厚爱谁能比,天下母亲名实归"同样以直抒胸臆赞美母爱,但本诗更侧重生活细节的提炼。
"为人之母付春华"与"敬老持家苦作田"均聚焦女性家庭角色,而本诗通过"烛泪"这一意象,将抽象情感具象化,更具感染力。
历史传承:诗中"蜡尽"的牺牲精神可追溯至李商隐《无题》的"春蚕到死",而"行行烛泪"又与《诗经》中"如切如磋"的细腻情感一脉相承。
四、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此诗紧扣三八妇女节主题,既传承古典诗词中的女性赞歌传统如《李延年歌》(对佳人的讴歌),又立足现代语境,凸显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双重贡献。诗中"鬓染霜""孝老育儿"等细节,与当代社会对母亲角色的理解高度契合,呼应"事业家庭兼顾"的现代女性形象。
总结:曾小蓉此诗以凝练语言、典型意象,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其情感真挚、手法传统而不失新意,既延续古典诗词的母题精神,又赋予时代温度,堪称现代女性题材诗词的典范之作。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