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中,我们依然出发
殷朝芹
2025年3月2日,这注定是一个让参与问学实验室研学活动的孩子们极其难忘的日子。久旱逢甘霖,一场春雨终于在人们十分焦灼的等待中飘然而至,淅淅沥沥,洋洋洒洒,用它温馨与缠绵的笔触在天地间绘制出一幅生动而多情的画卷。树木们是喜悦的,沐浴在春雨的爱抚之中,它们欣欣然地舒展开曼妙的腰肢,微风中传来它们陶醉的吟唱。田里的麦苗们是喜悦的,春雨用它温润的唇吻和滴滴甘露让它们从枯黄的噩梦中苏醒过来,争相睁开一双双鲜活靓丽的眼睛,田野里于是闪烁着它们无边的激动。那些高楼和房舍是喜悦的,细心而不倦的春雨为它们彻彻底底冲了一回澡儿,洗去了身上的灰尘,一座座都是焕然一新的模样。我们的车辆也是喜悦的,轻轻叩响车窗的是滴滴答答的音乐般的节奏,紧紧追逐车轮的是快乐奔跑着不断绽放着的一朵朵美妙的水花,还有车中乘坐的这些即使在风雨中也不愿停下问学脚步的可爱的孩子们。
(一)
“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当初谁也没有想到,殷老师要在我们奔赴目的地的旅途上给我们上课,这太意外了,也太让人高兴了。这行驶中的车厢课堂你体验过吗?这绵绵春雨中的野外课堂你享受过吗?你看那车窗外玻璃上的小水珠也巴不得挤进来听课呢!
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殷老师说这句话来自明代文学家解缙的题为《春雨》的一首小诗,诗人自号“春雨”,这首小诗写得十分浅显又特别诙谐有趣,但却表达出了人们对春雨的期盼和喜爱。
殷老师接着带领我们一同温习了三首唐代诗人咏春雨的诗。第一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韩愈的《初春小雨》,那诗中所描写的仿佛就是今天的这场雨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历史时间不一样,雨却是一样的,一样地温润如酥,一样地在悄悄催生着崭新的春色,一样地让人产生着温情春意慢慢袭来的欣喜。第二首诗是“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殷老师说他特别敬仰杜甫,因为杜甫的诗里有一颗仁慈大爱之心,诗里所描写和反映的是作者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诗里所表达的是诗人对他人和国家的最真挚的感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多么好的一场雨呀! 它懂得时节的需要,它懂得人们的需要,它懂得此时此刻春天的需要。如果它不来,持续的干旱就会让田里的麦苗枯死而让种田的人吃不饱饭;如果它不来,那些草木就会因干渴发不了芽而让春天缺少了动人的绿色;如果它不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就会充满着无限的焦虑和不安。它来了,却是在安静中走来的,它没有故意制造出什么惊人的声势,没有摆谱儿,没有让人去迎接,它就自然而亲切地悄无声息地开始滋润万物,如同让一个个熟睡的孩子接受着母爱的温暖和抚慰。这是多么高尚的春雨啊!殷老师还说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于社会教育都应该像这样的春雨,点点含情,滴滴入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第三首诗是被称为“诗佛”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善解人意的清晨的雨悄悄融解驱走了渭城的轻尘,你看这客舍青青仿佛刚刚落成的一般,柳树上也生出了很多新芽啊。我亲爱的老朋友啊,它们是在极力挽留你呢?还是有意着上新装为你庄严地送行?我知道你有出使的重任在身,再也耽搁不得,那就让我再给你敬上一杯酒,西出阳关不知道你能不能再遇上我这样的知交朋友。这是朋友之间的深情呀,稠如春雨,不是春雨,却又胜似春雨!
(二)
在如诗如画的春雨中,我们的车辆行驶着;在如诗如画的课程中,我们的车辆前行着。
大约一个小时的行程,我们到达了今天要访问的第一站——马陵山地震监测站。在著名的状如奔马的马陵山脚下,一座浅灰色的三层小楼在雨中透着庄严的威仪,它就是马陵山地震监测站。别看楼房不算大,这却是一个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地震监测站,主要负责郯庐大断裂带中段苏北鲁南地区的地震监测任务,将仪器获取的地震监测数据上报到市、省和国家地震局,供专家研究和分析,同时也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提供地球磁场的基准数据信息。据说,不断有国内外著名的地震专家进驻这里开展研究工作呢!
地震是怎么一回事? 地震发生前有预兆吗?现在地震预报的准确率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地震监测员每天是怎样在工作的?我们带着诸多疑问和好奇来到了这里,站里的专家老师亲切友好地接待了我们,主动给我们上起了一堂课,先给我们讲解地震知识,又让我们观看地震史料图片和各种仪器,真是让我们眼界大开。同学们认真地听,仔细地看,还在小本本上记录着,也不断提出我们的问题和疑惑,这课上得可是特别带劲儿。特别让人激动的是让我们来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山洞里,这个山洞就是处于郯庐大断裂带上的。山洞里特别幽静,路径弯曲且较长,我们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好像正向着地球的深处走去,心中有着微微的惊惧但同时也有着一种探险的满足。在一个个房间似的洞穴里安放着一台台正在工作着的各种监测仪器,原来这里就是地震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地方,他们每天都要定时来到洞里仔细记录各种仪器上所显示的数据,进行认真观察、研究和上报。
走出山洞,我们在检测站办公楼的墙壁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地震是对人类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震级越大,危害越大,所以地震不可不防。这就辛苦了几十年如一日在这里工作着的人们,在这远离城市的荒山野岭之处,工作单调乏味,没有娱乐时间,夜里也要到幽深的山洞里去完成工作。过去交通十分不便时,生活和工作条件也都非常差,老一辈的检测员们吃的苦更多。但是我们发现一种可贵的精神传承下来了,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安全,这些监测员们怀着对这项事业的赤诚之心,克服困难,默默坚守,坚忍不拔,以苦为乐。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这样的岗位需要人们这样孤独地去坚守啊,他们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我想这也是今天参与问学的每一个成员应该受到的感动。
(三)
雨仍然在下,我们的车辆仍然在前行。
据史书记载,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 山东省南部的沂河、沭河流域发生一次巨大地震,震级估计为8.5,以莒县 、临沂县和郯城县的灾情最重。时任郯城县令冯可参在《灾民歌》中这样写道:“郯城野老沿乡哭,自言地震遭荼毒,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或如奔马走危坡,又如巨浪摇轻轴,忽然遍地涌沙泉,须臾旋转皆干没。开裂缝坼陷深坑,斜颤倾欹难驻足,阴风飒飒鬼神号,地惨天昏蒙黑雾。逃生逃死乱纷纷,相呼相唤相驰逐,举头不见眼前人,侧身不见当时屋,盖藏委积一时空,断折伤残嗟满目。颓垣败壁遍荒村,千村能有几村存······”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第二站便是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说是参观,倒不如说是礼拜,因为我们从老师的介绍和冯县令的《灾民歌》中已经了解了这样的一次地震,有些同学也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读到过,大地震灾难的惨烈让我们的心里多多少少产生着一些沉甸甸的感觉,而眼前的景象也就多多少少涂上了一种别样的色彩,而风雨中的观看当然更有不同的感觉。
我们穿着雨衣慢慢行走在低于地面大约三四米深的地震遗址内搭建的木质栈道上,穿行在那驼峰般的紫红色的一个个土(砂岩)丘中间(或称丹霞地貌),行走在356年前地球突然爆裂开的“血口”里,也行走在沧海桑田的历史隧道里。这种仿佛在峡谷和壕沟里的行走,让我们近距离的真切地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嗅着在大地震中从地底下喷涌而出的亿年前的泥土或岩浆的气息,仿佛也聆听到了一些来自远古的深情的教诲,得到了一些别样的深远的启示。平时喜欢叽叽喳喳说话的我们,今天却都变得特别安静,在这被号称“一步亿年”的奇特环境里,我们更多的是一些暗暗的惊奇和感叹。
据科学研究推测,郯城大地震极震区的地质背景具备隐爆地震的圈闭聚气—熔融岩浆—隐蔽爆破—楔块运动的形成条件,因此认为郯城大地震是圈闭隐爆作用形成的,也就因此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种遗址旧貌。当然这些地理知识我们暂时还不太懂,相信将来我们一定会弄得明白的。
当我们走出这片地震遗址,我们每一个人都仿佛长大了许多。雨依然在下,但我们仿佛仍沉浸在深深的思考当中,没有人再去关注雨情。
(四)
“什么?有恐龙脚印的化石?在哪里?我们赶紧去吧!”儿童们都是百分百的恐龙迷。
雨依然在下,而且越下越大,风也刮得越来越紧,料峭的春寒显然比上午又加重了一些。但此时的我们依然毫不犹豫地向前行进,奔赴临沭岌山省级地质公园,去看那形成于白垩纪晚期的恐龙的脚印。
到了,到了,大家不顾风雨、争先恐后地下了车,一起拥到了一座大约二三十米高、宽度上百米的倾斜着的石壁前,我们欢呼雀跃。石壁上确实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十分清晰的坑洼,据专家推测那就是亿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恐龙留下的脚印的化石。这些深嵌在石壁上的恐龙足印,有的呈并列排布,有的相距六七十厘米,大的一定是成年恐龙的足迹,那小的一定是恐龙娃娃的脚印,这些足迹在神秘地昭示着那时候恐龙家族的人们在追逐、生活的场景。
这片石壁上还有一片片清晰的水纹波痕化石图样,这说明当时这里是一片淤泥上布满水纹的河滩,是恐龙们走在河边湿软的泥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随后变干,然后被泥土掩埋,经过几千万年的地质作用,最后成为化石。由于这些有足迹的地层正处在构造带上,后来因地壳运动发生倾斜挤压,足迹便保存了下来。在今天看来,这些恐龙脚印仿佛就像镶嵌在石壁上一样。
好玩!好玩!百闻不如一见。你不亲自冒着风雨来看一看,怎么会看到这样的奇观?又怎么能够会让你想象的翅膀飞越到亿万年前?
(五)
在从郯城地震遗址到临沭岌山公园的路上,殷老师又给我们上了一节短课,他把宋代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呈现给我们。词的全文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殷老师除了给我们讲读了这首词之外,他还深情地对我们这样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寻访了许多景致,也经受了一天的风雨。这风雨二字既是指自然的现象,也是指我们人生中的各种的遭遇,我们要像苏东坡那样修得功夫,学会淡定,无惧风雨,甚至会微笑着面对一切风雨,你们今天的表现都非常棒!请相信,当你在风雨中始终坚持勇敢前行的时候,你的人生一定会遇见更好的景致。”
感谢今天的这场雨,感谢这次非同寻常的问学之旅,感谢鼓励和陪伴我们在风雨中前行的老师和家长。
殷朝芹记于2025年3月6日

作者简介:殷朝芹,1963年生,临沂市兰山区教师发展中心退休教师,山东省宣讲工作者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临沂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临沂市社会科学入库专家,齐鲁文化之星荣誉称号获得者。坚持公益宣讲,坚持读书写作,坚持练习书法,坚持关注社会,退而不休,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