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泰山,这座古老而雄伟的山峰,见证了无数历史的风云变幻。而在20世纪30年代,它还见证了一位爱国将军的隐居岁月——冯玉祥。他在这里读书、办学、宣传抗日,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积蓄力量。这段岁月,不仅是冯玉祥个人的坚守,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精神的生动写照。
冯玉祥将军的一生,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一生。他虽历经坎坷,却从未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在泰山的隐居岁月里,他不仅通过读书和办学为抗日救国事业积蓄力量,还用实际行动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他的爱国情怀和为民精神,如同泰山的巍峨,永远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今天,我们重提冯玉祥将军在泰山的这段岁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爱国精神的传承。在泰山脚下,冯玉祥小学依然矗立,它不仅是将军精神的延续,更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冯玉祥将军的伟大精神,以及他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崇高情怀。
在当今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爱国精神。它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启迪。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唤起读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恨,让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泰山隐居:冯玉祥将军的爱国岁月
张庆明
泰山,这座古老而雄伟的山峰,见证了无数历史的风云变幻。20世纪30年代,它再次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一位爱国将军的隐居岁月。冯玉祥,这位一生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将领,在泰山的怀抱中,度过了他人生中极为重要的时光。他在这里读书、办学、宣传抗日,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积蓄力量。这段岁月,不仅是冯玉祥个人的坚守,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精神的生动写照。
一、两次隐居:从抗日战场到泰山脚下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民族危亡之际,冯玉祥将军挺身而出,坚决主张抗日。然而,他的抗日主张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排挤和打压。同年3月,冯玉祥怀着沉重的心情,应韩复榘之邀,第一次来到泰山隐居,希望争取韩复榘举旗抗日。
“泰山,是我心中的圣地。”冯玉祥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他选择泰山,不仅是因为这里的宁静,更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然而,随着山东局势动荡的加剧,冯玉祥不得不离开泰山,赴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
1933年8月,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冯玉祥再次回到泰山,开始了他的第二次隐居。这一次,他带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决心在泰山的宁静中寻找救国之路。
二、读书救国:思想的觉醒与转变
隐居泰山的第二天,冯玉祥便给自己和部下们下达了“读书救国”的任务。他深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真正找到救国的方法。于是,他请来多位学者,讲授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历史学、生物学等课程。他还建立了小图书馆,订阅了多种报纸杂志,组织研究室,深入研究国内外形势。
在泰山的两年多时间里,冯玉祥系统学习了革命理论和其他科学知识,完成了从唯心到唯物的思想转变。他的读书地点包括卧云台、五贤祠和三阳观,这些地方见证了他思想的觉醒。
“救国之道,必先救心。”冯玉祥在泰山的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他不仅自己发奋学习,还鼓励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读书声、讨论声,回荡在泰山的山谷之间,成为那段岁月最动人的旋律。
三、教育兴邦:为抗日培养新生力量
冯玉祥在泰山期间,不仅自己发奋学习,还积极为当地百姓和抗日事业贡献力量。他出资创办了15所“武训小学”,为泰山地区的儿童提供教育机会。这些学校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和抗日意识。
其中,位于泰山普照寺前的“武训小学”是唯一保留至今的旧址,如今已成为泰安市著名的“泰山冯玉祥小学”。这所学校多年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成为泰安市对外交流的窗口学校。
“教育是救国的根本。”冯玉祥在泰山的日子里,常常这样对身边的人说。他亲自为学校选址、设计校舍,甚至亲自授课。他希望这些孩子能够成为未来的希望,为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生活点滴:一位将军的平民情怀
在泰山的日子里,冯玉祥过着简朴的生活。他常穿着粗布衣裳,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他甚至亲自摊煎饼,并在饼上写下“救国救民”四个大字,以此激励自己和身边的人。
冯玉祥在泰山的住所是普照寺后的一座二层小楼。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丘八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劝导百姓远离迷信,追求科学和进步。他还亲手种植了腊梅,如今这些腊梅在泰山脚下岁岁凌寒,傲然绽放,象征着他一生的光明磊落。
“将军虽贵,亦为百姓。”冯玉祥在泰山的日子里,常常这样对身边的人说。他不仅关心百姓的生活,还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他出资修建了大众桥、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等设施,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
五、泰山情缘:将军与这座山的不解之缘
冯玉祥对泰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在泰山留下了许多遗迹,如“梅花岗”题刻和手植的腊梅。1948年,冯玉祥不幸在黑海遇难,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泰山脚下。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址,让他与这片他曾为之奋斗的土地永远相伴。
如今,泰山脚下建有冯玉祥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他生前的用品和事迹。纪念馆前的梅花岗上,腊梅逢春又发,枝头繁花似雪,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将军的爱国情怀。
“泰山,是我心中的圣地。”冯玉祥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他选择泰山,不仅是因为这里的宁静,更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却从未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六、冯玉祥小学:传承与发展的见证
泰山冯玉祥小学的前身是冯玉祥将军在泰山隐居期间创办的15所“武训小学”之一,也是唯一保留至今的办学旧址。学校多年来秉承“爱国、勤学、孝亲、和群”的校训,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好少年。
近年来,泰山冯玉祥小学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不仅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还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被评为“山东省绿色学校”和“山东省红色文化教育示范校”。
2020年,学校迁至新校区,办学规模扩大至30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350个。新校区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大班额问题,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安全、更优质的学习环境。
“将军虽已长眠,但他的精神依然在校园里延续。”泰山冯玉祥小学的校长这样说道。学校通过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红色文化讲座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冯玉祥将军的事迹,传承他的爱国精神。
七、结语:不朽的精神丰碑
冯玉祥在泰山的隐居岁月,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这里,他通过读书、办学、改善民生等方式,为抗日救国事业积蓄力量。他与泰山的不解之缘,不仅是他个人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坚守信念、追求进步的象征。
将军虽已长眠,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如同泰山的巍峨,永远激励着后人。而泰山冯玉祥小学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将继续传承冯玉祥将军的爱国精神,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
“救国之道,必先救心。”冯玉祥在泰山的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他的精神,如同泰山的巍峨,永远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作者:张庆明,原泰安市政协副主席、泰安市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