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家博物馆(下)
昨天我们在文章结尾处简单地阐述了国家博物馆走过的不平凡岁月和历程,那么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样的脉络继续追踪一下。
关于这段十分不平凡的岁月和历程,我们不能不借助一些颇有说服力的相关资料作为佐证,从而还原其本来面目。早在1920年11月的时候,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并且于1926年10月正式开馆。时间到了1949年的10月,正式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该馆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我与好友柏若大哥一道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即我们身后的这座堪称世界之最的宏伟建筑。
另据了解,时间到了1950年3月的时候,成立了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其设址在北海团城,不久又迁入了故宫的西华门武英殿。到了1958年10月的时候,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开始修建新馆,直到1959年8月工程全部竣工。
据有关资料介绍,这一宏大的工程建设,成为了共和国建国10周年华诞的10大建筑之一。时间到了1959年10月的时候,"中国通史陈列"在此进行了公开预展。
此时此刻,根据相关资料的介绍和阅览,我记录和整理了有关的一些数据和变迁。
诸如: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196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时间到了1983年初,分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到了2003年2月的时候,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2010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2012年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国博剧场隆重举行;2018年3月,国博正式告别纸质门票,实行免票参观,观众持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即可直接入馆。
叙述到这里,我们根据有关权威资料,还要欣慰地告诉大家,2018年12月11日,曾在英国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青铜“虎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2019年4月11日,在国博举办的3场活动——“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的功能与使命”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英国大英博物馆卷》新书首发式。所有这些,可以说都见证了国博的发展,也昭示着国博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里根据有关资料的介绍,还有几点需要强调,简而言之,就是“四个相称”。哪“四个相称”呢?那就是国家博物馆的建设要与我们的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称;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称。这四个相称应该说都是具有一定高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