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庆悟宅主
朱德与他的两位夫人
朱德元帅的一生,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也是一段充满悲欢离合的家庭史。
他的两位夫人——萧菊芳与陈玉珍,虽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无闻,却在朱德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萧菊芳/短暂的相守,永恒的记忆
1912年,朱德在云南昆明结识了萧菊芳。她出身于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清末秀才,思想进步。萧菊芳自幼接受新式教育,就读于昆明师范学堂,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 她性格开朗,热爱文学与教育,支持社会革新。朱德当时担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两人经友人介绍相识,很快坠入爱河,同年结为夫妻。
婚后,萧菊芳随朱德辗转云南、四川等地,支持他的军旅生涯。
1916年,萧菊芳在四川泸州生下独子朱琦。然而,繁重的育儿工作加剧了她的身体虚弱,最终因感染赤痢,于1919年6月24日病逝,年仅26岁。
朱德悲痛欲绝,托东华诗社诗友泸州名士高觐光撰写了《代朱旅长祭妻文》。
6月29日,朱德“感首徽之不存,痛死生之异路。廼率子衔哀洒泪”,携幼子朱琦在萧菊芳灵前哭诵此文,痛彻心扉。《祭妻文》:
呜呼!
苍苍者天,博博者地,胡不予弔,使汝陨墜?非汝弃我,实我负汝。汝长已矣,我心实苦!我之滇南,孑然一身。荼苦蓼辛。汝母与汝,识我一见,谓予陈平,不長贫贱。饮食医药,汝皆为之。复励我学,兵家之道,我学稍进。汝母则喜,召媒议婚。同我床笫,乘时树绩。我志四方,勤勤持门。家政汝襄,端操秉礼。言工守职,朝薪而饔,夕膏而绩。鬓髢之截,以资我游。琴书之娱,以舒我忧。我徂而东,不内之顾。我归自南,室霏所误。洪纤巨细,罔不躬亲。内外斩斩,皆我之心。图史纵横,几席间设,瓶盎盆盂,安置妥帖。我倡而良,汝喔而从。我行而乖,汝谏而攻。不以我欢,而色以喜。不以人我怒,而发上指。视事是非,必揆于理。我之畏友,匪白内子。我戍戎州,汝来一年,劝我爱民,毋或自贤。蜀道风烟,汝归事母。我下泸江,汝东马首。慰我寂寞。万里来从,相见如宾。穆然其容,有子呱呱。未及周晬,抱以示我。头角我类,葛藠逮下。福履荒绥,不妬而和,室家是宜。我虽劝学,攻错益力。我虽褊心,婉愉善人。归仁自克,降德弥尊。雍雍一门。喈喈远闻,寒暑变易。倏尔遘疾。南溪归来,汝疾已草。匪汝狭中,自促其生。无母何恃,况有孩婴。而我视汝,体魄稍损。欲吐不吐,如喉生梗。溽暑淫淫。温风煽蒸。汝疾不瘳,我心不宁。仰视缺月,河汉釬墜。织女无色,纤云隐翳。抢子视汝,汝涕泗流。子心伤汝,朝祝衾裯。汝情不留,汝去胡速。天降我灾,汝何墋黷。呜呼汝乎,其殆命乎?汝虽我妇,未见汝姑。欲俟时清。携汝归里。枣脯榛栗,修汝甘旨。婉婉后先,相见以虔。杜门借隐,读书耕田。初终一德,白首无異。教养儿女,各继其志。夫何中道,斯年须乖离。往如一蔓,能不凄悲。寂寂一棺,冥冥千古。我哭儿啼,知否痛苦。
(引自高觐光《茈湖余碧录》)
朱德还写下了七首悼亡诗,字字含泪,句句深情:
.(一)
草草姻缘结乱年,
不堪回首失婵娟。
枪林弹雨生涯里,
是否忧惊避九泉?
(二)
赞我军机到五更,
双瞳秋水伴天明。
每当觉察忧戎事,
低语安心尚忆卿。
(三)
每次出师感赠行,
凯歌归日更多情。
从今不再题红叶,
除却巫山不是云。
(四)
萧娘瘦菊傲芬芳,
戎马生涯战事忙。
水月镜花空色相,
凤鬟云鬃易经霜。
(五)
雪坭鸿爪江城地,
薤露歌声古战场。
忍别娇儿在襁褓,
几度相思倍感伤。
(六)
凄凉不寐竟通宵,
针线犹存伴寂寥。
却忆行军迎眷属,
为援陷溺共除妖。
(七)
何曾婉恋行长乐,
空向芳魂赋大招。
从此泸江离别地,
一流秋水逐波遥。
(诗转引自中共泸市委宣传部《朱德在泸州》。原注:此是1919 年6 月24 日朱德夫人肖菊芳在泸州患恶性痢疾不治而逝,朱德所写《悼亡》诗,其中情节、内容、地点均真实可靠。而且在诗句中有"萧娘瘦菊傲芬芳"。即明指萧菊芳。此诗情深意切,宛转动人,在悼亡诗中亦属佳作。唯写作的时间,以往很多资料都说萧菊芳是1916年去世后才与陈夫人结婚的,时间相差三年,据《朱德祭妻文》所记述的是1919 年6 月24 日,应予更正。是萧夫人健在时,1916年与陈夫人结婚的。再者,赵又新军长夫人,在解放后曾从美国回昆明省亲,写了一篇回忆录,说她与朱德之萧、陈两夫人相处得很好,两者是新女性,会骑马、弹琴(记得似是钢琴),这可作为旁证。此组诗在民间传抄,一时理由不出首抄者何人。)
1919年冬,朱德写联悼念亡妻:
举案多年,颇自诩人间佳偶;离尘一笑,料仍是天上仙姝。
萧菊芳的离世,不仅是朱德家庭的巨大损失,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追求救国道路的决心。她的短暂一生,如同一朵傲然绽放的菊花,虽凋零于乱世,却在朱德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芬芳。
陈玉珍/默默的支持,无声的坚守
萧菊芳去世后,朱德因革命工作无法长期照顾幼子朱琦,遂于1919年与陈玉珍再婚。
陈玉珍出生于四川南溪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方洲是当地乡绅,思想开明。她受过良好教育,性格温婉贤淑。
婚后,陈玉珍不仅操持家务,还协助朱德处理文书工作,并支持他接触进步思想。她将家中藏书(如《新青年》)整理供朱德阅读,这段时期朱德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了深刻转变。
1922年,朱德为寻求救国道路决意赴欧洲留学。 陈玉珍虽不舍,但仍变卖部分家产资助他。朱德离开后,两人因战乱失去联系,婚姻关系实际结束。
然而,陈玉珍并未因此放弃对朱德家族的守护。她独立抚养朱琦,并照顾朱德在南溪的家族。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四川时,她曾冒险为朱德传递消息。国民党当局多次逼迫她与朱德“划清界限”,甚至以“匪属”罪名关押,但她始终拒绝发表脱离关系的声明。
1955年,朱德托人寻访到陈玉珍,给予经济补助并接她到北京短暂居住。陈玉珍因不习惯北方生活返回南溪,由政府安排住房和每月生活津贴。
1966年“文革”初期,陈玉珍因“朱德亲属”身份遭批斗,1967年病逝于南溪。 1978年后,她获得平反。陈玉珍虽未直接参与革命,但她在朱德思想转变关键期提供了家庭支持,并承担了保护革命者后代的责任。朱德在回忆录中称她为“真正理解我追求的人”。
萧菊芳与陈玉珍,一位是朱德青年时期的知己,一位是他革命初期的伴侣。她们虽未直接参与革命,却在朱德的生命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萧菊芳的早逝让朱德更加坚定了追求理想的决心,而陈玉珍的默默支持则为他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她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革命者家庭的缩影。她们用平凡的生命,书写了不平凡的历史篇章。正如朱德在悼亡诗中所写:“从此泸江离别地,一流秋水逐波遥。”
她们的离去,虽如秋水般悄然无声,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永恒的涟漪。
2020年3月8日妇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