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县城东部,山形奇特,东西走向,蜿蜒十多里,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大清河北岸。之所以叫“龙山”,是因为她外形像一条巨龙。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3年),东平府在龙山设立龙山书院,位于山势峻拔、风光如画的龙山之阳。龙山风光秀丽,春秋佳日,登山南眺,清河似练,汶水如带,汶城塔影,隐约可见,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书院原为封建时代名儒学者召集青年讲学的地方,以研究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为主,有时也兼论时政,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历史上的龙山书院颇负盛名,曾是山东三大书院之一,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主讲,不少成名学者曾在此就读,蜚誉各地。元代农学家王桢谢职旌德县尹返回家乡东平后,于元仁宗延年间,曾在龙山书院主讲其农业科学名著《农书》。相传,元代戏曲家、后人称为“小汉卿”的东平人高文秀,青年时代亦曾在龙山书院读书、习曲。明清两代,书院亦人才辈出。明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东平梯门人王宪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龙山书院读过书。王汝孝,嘉靖五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嘱,在龙山书院修碑撰文,感谢母校培育。碑文曰:“汶水泱泱,龙山苍苍,桃李天下,母校永光。”。清道光年间二十九年时间里,东平就考中了王圣来等3名进士,李树朴等12名举人和31名贡生。
龙山书院的声誉曾一度影响省外学者。据龙山大殿东深沟上的悬石刻文记载:解缙,江西省吉水县人,明朝初期文学家,能过目不忘,开口成章,洪武年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被罢官后,曾游学来过龙山书院,并在龙山的一块悬石上读过书。后人在那块悬石上刻诗:学士被罢官,游学至龙山,钻过药王洞,住过太子殿,曾饮圣井水,悬石为书案,成祖永乐初,又任翰林院。”。乾隆二十五年,东平知州普尔泰重修书院,并将书院移建于州城牌坊街路西马公祠旧址。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又移建于书院街路北(原东平一中校址)。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科举兴学堂,将龙山书院改为东平第一高等小学堂。东平龙山书院历经元、明、清三代,共计600多年,书院建筑已毀,仅存残迹,但对东平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