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老街形成时间探析
作者/齐培富
留坝老街是留坝地方文化的根。探讨它的形成时间对于了解地方历史,传承地方文化,发掘地域文化特色大有裨益。
2002年4月出版印刷的《留坝县志》,也是民国废厅设县以来唯一的县志。其中记载:“嘉庆十三年(1808年)在太平山修建了东南依山,西北濒河的环围城池。城内建筑以兵房、马厩、文武官庙、粮库、囚房等为主的设施。城中仅有6条短巷。百姓皆城外,沿外城门向南居住,形成一条街,即今之老街。”这段记述也是1765年设厅以来的《留坝厅志》和记载内容截止于1996年的《留坝县志》中唯一有关这条街道的表述。
然而,依据这个记载,在留坝老街整修改造之后的新闻媒体和网络消息中常有如此报道:“留坝县老街始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不难看出,这是把修建防御设施的太平山城的时间演变成了(甚至强加于)修建以便于商业贸易为主要内容的街道的时间,似乎好像还有据可查,有案可稽,其实,这种移花接木式的理解余以为值得商榷。
首先,老鸦山下的瓦窑沟曾经有新石器时期村落遗址,说明这里几千年前就已是人类活动、生活的地方。况且,留坝这个被汉中知府欣然挥笔感叹、赞誉“豁然平旷”的坝子,是从汉中进入褒谷一路走 来最为开阔的大坝子,在旧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情况下,占据此处安身立命,可耕种的土地多而平坦,倚靠的山上树密林茂,是难以觅得的好地方,人口相对集中、稠密也在情理之中。另外,据史料记载,“洪武七年(1374)降凤洲为县。同年,留坝巡检司在西江口梭罗城东南建洪武寺,城内建筑城中城,设武衙门、修兵房、教场。同时,在留坝太平山下修文庙、火神庙、龙王庙、清真寺、戏楼等。”那时,留坝还未分设厅县,与江口同归凤县管辖。从当时留坝就设有巡检司(巡检是明清时期在距离府、县较远的地方安排的管理一方治安、社会的官员,司是驻地机构。巡检司设在留坝,说明其区位优势、人口、街镇规模等方面应不逊于江口),又大修宗教场所、戏楼的情况可以得知,留坝那时已是人口稠密之地,并是由州降格的凤县境内极为重要的集镇。
其次,留坝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古连云栈道上的重镇,是来往行人留宿、歇息之地。《清代前期的市镇》记载:陕西留坝厅新建厅城的商业街市在城外关厢,与栈道相通,交通方便。"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古时,“栈道千里,通与蜀汉”,栈道过往之处的路旁每隔三四十里路程便有一处犹如现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功能的街镇地方,不过那时叫驿或铺。驿,是官办机构(接待官方公差);铺,系民间生成(服务过往客人)。如汉中与留坝之间就有褒姒铺、将军铺、青桥铺、二十里铺、武曲铺、青羊铺,褒城驿、青桥驿、马道驿、武关驿等,再往凤县方向则有乱石铺、桃园铺、高桥铺、榆林铺、松林驿、草凉驿等。留坝过去为安山驿,厅志中的“厅城图”标注的驿站位置大约是在现在老财政局院子那块。凡是驿、铺之地,或者每间隔几十里路程,无论大小好像都有街道,很多还逢集(留坝人叫逢场)一直延续至今。留坝周边的枣木栏、火烧店三天一场,与早年的南河街、武关驿几个街市地方布点相间适当,利于发挥“服务”功能。然而,留坝不逢场,是因人口多,店铺多,早晚经营,天天贸易。这也正是其区别于小集、场的地方,商民整日交易,无时间、集期的限制,可以每日赶集,无特期。市镇已在集、场的基础上有所升华。
再次,官方认定的镇、驿、厅所在地应当有街道。《留坝县志》记载:后至元二年(1337)十二月,“丙子,命兴元府凤州留坝镇……立巡检司”;又载:嘉庆五年(1800),同知龙万育选平坦之地,筑土城(现在留坝中学处)。距今670多年前的元顺帝时期就是官方认定的镇,应当是达到了建制镇的基本条件;同知所筑土城在老街东边,太平山城在老街西边,也说明老街在筑城前就已存在,与筑城没有连带关系。那么,“镇”的概念是啥呢?镇,从现代释义看,是介于村与县之间的人类聚落形态。旧时人则指出:民人屯聚之所为“村”。商贾贸易之所为'市,远商兴贩所集,车舆辐辏,为水陆要冲,而或设官将以禁防焉;或设关口以征说焉为镇’。次于镇而无官司者为'埠’。巡检司是当时各级地方政府对鞭长莫及,无暇顾及的市镇,派驻机构与官员,对其进行管理(包括收税)。由此可见,栈道要冲上的留坝人口稠密,有官方机构和官员驻守,必然会有街市。
至于现存老街为清末民初风格,大概是因为在跨越明清几百年中修缮改造或陆续重建的缘故吧,人类的居住条件,房舍样式总在求新求变,不可能数百年如一日,一成不变。看看当今人们赶时髦房子翻新花样的速度就可想而知。当然楼亭庙祠等特殊地刻意保护的建筑,其维修重在保持原貌,应当例外。
另外,综合阅读《留坝厅志》和《留坝县志》,也难以理解到“老街修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上去。曾经在现在小地名叫“汉王城”的村子,修建有汉王城,后因河水猛涨被冲毁,到1765年留坝厅设立时,留坝无城(无城而有街市是设厅的基础,是冠以镇之称的前提)。嘉庆五年(1800年),时任同知在当今留坝中学处修了座简易的土城,低矮不说,连城门楼子也没有,北边山上也无城墙,既遭匪袭,又遭水患,很快就废了。这才又层层申报要求建砖城,同时自愿修小城。这小城里“城之内太平山居其半,文、武官廨居其半,兵房又居其半,卒鲜隙地以处民,故商、旅皆居南城外焉。”城内仅够官衙使用,百姓依然是只能居住在城外。显而易见,修城与街道、民居无关。
可以猜想,当时修的土城和砖城分别在老街两头,大概不是大规模拆迁民居而筑城,那么,那时的厅城大多数百姓和街道在何处呢?恐怕就是因为避开百姓集聚区,避开那时已经发挥城镇作用多有时日的老街,新旧城才建于两头。况且,太平山城的“阳德门”城门正好对准老街的西边出口,出城即入街,出街就回城,进一步说明了后修的厅城衔接了原有的街道。
其实,县志中记载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层说城,一层说街,两层意思连在一起并为一个段落是讲城里没住百姓,只有官方机构,百姓住在城外街上,这和一般很多地方城内街市、官署共有不同。这里只讲了修城并不涉及是否修街。从这段话的字里行间也根本读不出“留坝县老街始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意思,把重新筑就厅城与老街始建的时间二者混为一谈,未免有些误导视听了。可以想象,在一个汉王城早已在东晋元帝建武初年(公元317年)坍塌毁掉,新旧厅城均在清代1765年设厅后相继修建,此时根本就没有城池,如果连街道都没有的地方可能设镇、立巡检司几百年吗?继而还设厅吗?从1765年就设厅,直到1808年才开始修街道,设厅40多年间留坝都无街市可行可信吗?试想,一个连街道都没有的地方怎么可能做厅城所在地呢?
综上所述,在一个人口居住集中,自然条件优越,与周边集镇间距适当,早年就已成为栈道重镇,元朝末年就被冠以镇称(建镇时间不详,理应在之前,那时在秦岭山区以镇相称的地方绝对稀少),设立巡检司,明代仍设巡检司,清代前期设厅,一直有官方职员驻守施政的地方,应当是早已有规模与之相匹配的街道。而留坝老街到底形成于何时,尽管其基本格局成形应该是某一时段(应当是逐渐形成的),由于缺少资料佐证不可妄言乱语随意妄猜,但起码是在连云栈道修建初期就逐渐街市繁荣(据史载,连云道始修于汉,北魏正始四年(507)至永平二年(509)畅通唐建中四年(783)沿谷道,修云栈。唐开成四年(839),山南西道节度使归融大修连云栈道驿路),起码不是“留坝县老街始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抛开当地民间传说的留坝早年叫牛坝或牛坝驿,在现今城关小学门前曾有镇水石牛,后来改作刘坝(明代诗人何景明有“北转趋刘坝,西盘出武关”句),再后来才叫留坝等这些没有发现文字记载的说明留坝历史悠久的东西,如果把有史记载的“后至元二年(1337)十二月”在“留坝镇……立巡检司”的时间,算作留坝“镇史”开始的时间(实际上成为镇的时间应当在此前),那么留坝老街也至少则有680多年历史了。
留坝,680年老街又逢一个兴盛期,果真是“顺、发”的天赐机缘吗?
作者简介:齐培富,陕西汉中留坝县政协退休干部,曾在省市报刊发表过小说,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