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凤翔东湖凌虚台的故事
作者:杨烨琼
在美丽如画的凤翔东湖景区,有一座高台建筑叫凌虚台。或会有人登台了望那一湖的美景;或会有人绕之嬉戏享受风清云淡,但对于 “凌虚台”的史实故事或许知之者并不多。
宋嘉祐六年(1061年),才华横溢、文采超卓的26岁青年苏轼通过宋仁宗崇政殿御试,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轼于当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抵达凤翔府,到任后受到时任凤翔知府宋选的厚遇。
这一时期,苏轼赴虢、宝、眉、周至四县减决囚禁;赴眉坞祈雨,解除旱情;访减漕运之弊;治理官舍;调查改革病民之规……
知府宋选对苏轼信任有加,对苏轼所拟公文也均一字不改照奏照用。
这一时期,苏轼公事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更是美文频出、诗词如涌,千古美文《喜雨亭记》就出于这一时期。
苏轼的干练与文采得到凤翔府官民的赞誉,誉之“苏贤良”。
然而,宋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正月,宋选罢知凤翔府任,新任知府是苏轼家族的世交,名叫陈希亮。
陈希亮,字公弼,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被授予大理评事,出任长沙知县,开始做官。任凤翔知府时,为官已三十余年,曾有“白脸青天”的民誉。此公富有文采、语言犀利;行事严厉、疾恶如仇;奉公严格,面冷严峻;为人刚直, 心胸开阔。
陈知府到任后不久,苏轼便与之不甚和谐、嫌隙频生。
宋选时期,苏轼所拟公文均被一字不改照奏照用,而陈知府对府中大小公文均严谨以待,亲自过目、严格审查、亲动“刀斧”。对此,素以文采自负的苏轼痛惜不已,心生不悦。
陈知府到任不久,有位衙役在公众场合称呼苏轼“苏贤良”,被陈知府当面斥到:“小小签判,何称贤良!”并当众鞭打这名衙役。苏轼求情,陈知府也没给半分面子。苏轼对陈知府嫌隙更深。
这年的中元节时,苏轼拒按惯例过知府厅聚会,被陈知府上奏朝廷罚铜八斤。苏轼知道这处罚的规矩,可他就是不去。罚金最终由夫人王弗带人送到府衙。苏轼对陈知府之隙愈盛。
宋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12月,知府陈希亮命人在官舍的后园掘地取土建一高台,取名“凌虚台”。苏轼应知府陈希亮之命作《凌虚台记》,苏轼在记文中写道:“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意即:事物的废、兴、成、毁,总是料想不到的,凌虚台也不能保证长久地保存,何况人的得与失,那只不过是一会儿来、一会儿去罢了。还写道“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其中意味显现、丝毫不隐。
知府陈希亮读过《凌虚台记》的稿子后,对身边官员说:看来子瞻对我有意见呀!并慨然道:“吾视苏明允(苏轼之父苏洵字明允),犹子也;苏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耶!”意即:我和苏家世交,我是苏洵的长辈,视之就像自己的儿子,看苏轼就像自己的孙子一样。平时之所以那样对待他,是因为他少成大名、年轻气盛,怕他会因为太顺而目空一切栽跟斗,那是我不愿看到的。
随之叮嘱:《凌虚台记》一字不改,刻于高台。
这件事,使苏轼内心很受震动,似乎明白了许多。
后在郊游时无意中遇到陈希亮儿子陈慥,两个同龄的年轻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陈慥告诉苏轼:“父亲回到家中没少提你这位文采超卓、才华横溢的文才干将。我早慕苏贤良呢。”并将其父回家所赞如述家珍般说于苏轼。
往思去岁,苏轼内心对陈知府的行事有所理解,渐渐明白了陈知府的用心,对陈知府的心隙也日益弥合。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冬至日,陈希亮召集饮于凌虚台,苏轼当场以台为题赋诗一首,其中写道:“才高多感激,道直无往还。”、“青山虽云远,似亦识公颜。”、“台前飞雁过,台上雕弓弯。”对陈知府发自内心地赞美、崇敬。
多年后陈希亮离世,此时苏轼四十六岁,已是文著南北的名人。曾自称平生不替别人写行状碑文的苏轼,在陈慥请写碑文时便满口应承。因为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于是饱蘸浓墨写下了《陈公弼传》。其文之精彩、其情之浓挚、评价之公允,堪称以心作传。
《陈公弼传》中提到凤翔共事这段时说: “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长辈),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意即:“陈公是我先父的长辈,我在凤翔跟着陈公当了两年的官。那时年少气盛,愚蠢而不知道世事,多次与陈公争执,早已很后悔了。”表示了对那时的忏悔。
凤翔,是苏轼入仕的第一站,对他随后波澜壮阔的仕途以及清风明月般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用才华横溢为翅的特立独行,虽多波折,却精彩绝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文人学士。
如今,凌虚台静静地掩映于花红柳绿之中,那方《凌虚台记》依然镶嵌于台之南面,与苏轼 “凌虚台”三个风骨清秀的题字一同,以实物珍藏着940年前的那段往事和历史的片段,给着今人感知940年前历史温馨的依托和亲近苏轼的凭借以及生活的启示。
[作者简介]:杨烨琼,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职工作家协会、宝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理事,宝鸡市地名规划专家库专家,作品见于《作家文摘》《中国地名》《文化艺术报》《西北信息报》《宝鸡日报》《秦岭文学》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乡风呓语》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