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韵寄教心
——吴伯箫教育艺术三重奏
李 皓

吴伯箫(1906.3.13-1982.8.10)是我国现当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在他的一生经历中,虽然教育是其主业、写作是其副业,但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和声誉远远高出其教育成就。然而,既被称为“教育家”,说明他在教育教学方面自然也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本文谨结合吴伯箫在济南乡师、莱阳乡师和沈阳师院时期的任职任教经历,就吴伯箫的教育艺术做一探微性分析。
济南乡师时的“委婉劝导”
20世纪30年代中期,具体时间是1935年1月至1936年8月,吴伯箫曾任教于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担任训育主任兼语文教员。彼时,社会局势动荡,青年学生们心怀理想,却又在复杂的现实面前迷茫困惑。一些进步学生与地下党多有联系,并且言语激进、行为莽撞。吴伯箫深知直接的说教难以触动学生们敏感而叛逆的心灵,于是,他巧妙地运用隐语进行劝导。
在课堂上,他不会直白地讲大道理,而是通过讲述一些看似平常的故事,在故事中暗藏玄机。比如,他会说起一个关于在暴风雨中艰难航行的船只的故事。船只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时而被巨浪高高抛起,时而又跌入谷底。船员们起初慌乱无措,但船长始终镇定自若,以智慧和果敢引导大家齐心协力,最终穿越风浪,驶向平静港湾。学生们沉浸在故事中,吴伯箫却话锋一转,提到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就如同这海上风暴,而大家应当如船员般团结,如船长般坚定。这种隐语式的劝导,避免了生硬的说教,让学生们在思索故事寓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学生们课后聚在一起讨论时,会不自觉地剖析吴伯箫故事中的深意,从中汲取面对生活与学业困境的力量。
“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学校“奉命”提前放寒假。为让身在老家的学生免遭不测,吴伯箫自刻油印信,寄给各地的学生,委婉地劝他们在组织和参加活动时要“守规矩”。此举被个别学生误认为吴伯箫“不是一路人”、“是山贼”。殊不知,这是在国民党“炎威溽暑”统治下吴伯箫的一种斗争艺术,大多数进步学生都能意识到这是吴主任在有意保护他们。
在济南乡师的校园里,这种隐语劝导就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悄无声息中,引导着学生们讲究斗争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他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既保持着内心的坚定与希望,又保护了自身的安全。
莱阳乡师的“名人效应”
1937年1月,由济南乡师调往省教育厅第一科任高教股主任还不到半年的时间,吴伯箫又被调任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校长。执掌该校之后,吴伯箫以“名人效应”立校,以速成法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斗志。
吴伯箫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此,他常常自己披挂上阵,在校会或课堂上讲述那些杰出人物的事迹。从古代的仁人志士到近现代的革命先驱,他绘声绘色地描绘着他们的奋斗历程。讲起鲁迅,吴伯箫会详细讲述鲁迅如何以笔为剑,在黑暗的社会中呐喊,唤醒民众的觉醒;说到蔡元培,他着重强调蔡元培先生为推动教育改革,兼容并包,汇聚各方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开辟新道路的伟大贡献。
不仅如此,吴伯箫还充分利用自己当年在青岛办报和在山东大学任职时结交的人脉与资源,邀请何其芳、老舍等一众知名学者、作家到校任教或讲学。当那些学界名人站在莱阳乡师的讲台上,讲述自己的学术见解与创作心得时,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崇敬与向往的光芒。这些名人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明白了知识的力量与追求理想的价值。
在名人效应的影响下,莱阳乡师的学生们纷纷以这些杰出人物为榜样,勤奋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他们不再满足于狭小的校园天地,而是心怀大志,渴望像那些名人一样,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教育方式,如同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生根发芽。
惜任职不到一年,抗战就全面爆发了,莱阳乡师也因此解散,吴伯箫辗转去延安投奔了革命。不然,吴伯箫在莱阳乡师倡导的这种立校“名人效应”,效果可能会更好。
沈阳师院时的“循循善诱”
东北解放后,吴伯箫受命赴东北为新中国的东北高等教育“打前站”,先后奔波于佳木斯、长春、沈阳等地,最后落脚于沈阳师范学院。虽担任的都是副职,却都是“主持工作”。
在沈阳师范学院任职期间,吴伯箫的教育艺术愈发成熟,他以循循善诱的方式,不仅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而且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堂上,他总是像个“老妈妈”一样,以温和的态度、耐心的话语引导学生思考。当讲解一篇文学作品时,他不会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分析一部经典小说时,他会先问学生对小说主人公的第一印象,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行为背后的动机,再深入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吴伯箫会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无论观点对错,他都会给予肯定与鼓励,然后巧妙地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完善观点。
对于那些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吴伯箫更是关怀备至。他会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然后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让学子们终生难忘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某学生钱包被偷,多数人主张现场搜身。此事汇报到校长那里后,吴伯箫却持否定态度。他采用的方法是集合起学生来开会。会上,他面对全体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想那个拿了人家钱包的同学,可能是一时遇到了难处,不得已而为之。他现在一定是认识到错了,相信会后他会主动把钱包放到某某处的。结果第二天一早,钱包还真放在了那里,只是略少了几毛钱(解决困难时花掉了)。
这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既保全了那位拿钱包同学的面子,不致其众目睽睽之下难堪,又教育了在场的全体学生,可谓一举两得。
在沈阳师院的校园里,吴伯箫就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用他的智慧与爱心,引导着学生们不断探索知识,完善自我。他的循循善诱,成为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助力,让他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吴伯箫在不同时期,通过独特而有效的教育方式,展现出卓越的教育艺术,为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教育理念与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借鉴。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