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为中国
——《黄土魂》思想价值性和文学原创性
文/房方
2024年12月29日,《延河》杂志社主办的“何为中国——吕明、明凯凯新作《黄土魂》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我有幸应邀出席会议,聆听各位专家的发言后,再一次引发我对《黄土魂》的深入思考。《黄土魂》作为纪实文学,真实还原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旬邑县职田公社人民群众苦干实干,改造山河,建设社会主义的壮观场面和生动实践,它是陕西乃至全国的一个典型缩影,是中国精神在一个小地方的体现,是我们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研究中国、进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圆“中国梦”,探寻活水源头,挖掘精神源泉的鲜活教材。
一、从《黄土魂》对土壤的形成、来历和认识中,探寻黄土高原、黄土文化的根脉,弄清楚“何为中国”的历史渊源。
乡土中国,人们以地为根,以土为魂。就像一棵古老的大树,扎根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繁茂着我们的成长记忆。《黄土魂》写在开篇“楔子”的第一句话,开宗明义的告诉人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周易·离卦》有言:“百谷草木丽乎土。”这些都充分说明土壤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决定性意义。
黄土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大地的记忆和历史的沧桑,承载着中华大地的文明记忆。黄土高原以其独特的黄色和广袤的川原沟壑地貌而闻名于世,如同中华大地的脊梁,见证了古老的农耕文明和历史遗迹,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地下物质,而且有挖掘不尽的精神富矿。西周代商,秦汉革鼎,隋唐相继,两千年的持续发展,黄土高原一直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资源仰仗和神圣家园。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的京畿之地,后来演变为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大量考古证明黄土高原是周人先祖的栖息之地,是亘古的皇天后土孕育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之地。旬邑古称豳,周封邑,秦置县,是黄土高原被《诗经》反复吟唱过的历史文化名县。《黄土魂》记述的旬邑职田古镇又是唐代大将敬德代职屯兵耕田足迹之地,顾名思义为“职田”。
“何为中国”?是对中华民族千年文脉的灵魂拷问,意在探寻和定义中国的本职与内涵。它涉及历史、文化、时代等多个层面,重在对中华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传承。大约公元前十世纪,中国颁布的《吕刑》中就有“平治水土”的记载。宋代魏岘提出“森林抑流固沙”,明代徐贞提出“治水先治源”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动群众继续开展防旱、抗旱运动并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关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进入新时代,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措施为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强保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旬邑职田人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移山填壑,改造山河的伟大工程,为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上世
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特别是中国农村,提供了一个最典型、最基层、最真实的宏达场景和多视觉的农业生产劳动壮观画卷。在新时代,怎样从历史经验当中,重新汲取或者擦亮已经被历史蒙尘的宝贵经验,《黄土魂》无疑是我们教育当代人,引导青少年,深入的认识“何为中国”的一段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
《黄土魂》所反映出的旬邑职田人民,坚持十年如一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像牛一样的劳动,像土地一样的奉献”,与“朴实、厚重、包容、奉献”的黄土意象是一脉相承的,同中国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传承好、弘扬好以黄土情怀为象征的中国精神,讲好奋斗故事,激发拼搏斗志,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二、从《黄土魂》记载的农田基本建设经验中,探寻发挥集体所有制下,统筹人力资源办大事,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解决吃饭问题。深刻认识“何为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黄土魂》用最质朴的方式,记载了职田人民对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珍惜、保护、改造、提高的恢弘壮举,所收录的关于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基本经验和“略论建设黄土高原的十个问题”“处理好集体农业中的十大关系”等,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被历史反复检验和证明了的成功经验。作者吕明先生曾回忆说,职田人民公社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他一直奋战在第一线,由于个人勤于思考和写作,一直是公社党委调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安排部署动员群众的先行者、参与者。因此说,职田农田基本建设的十年,不但是他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包括党性观念、理论修养、科学精神、群众观点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也是公社党委一班人带领党员干部群众经过奋斗取得历史性成就感受最为深刻的时期。离开职田后,许多永志不忘的人和事经常浮现在眼前,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一段历史真实的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应该说而今,职田人民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功过评判最有发言权。2023年夏季,作者在职田回访时,人民群众异口同声地说,如果没有当年苦干实干,流血流汗的艰苦付出,没有干部群众上下一心,持之以恒、始终不渝地变“三跑田”(水、土、肥)为“三保田”的坚定信心和斗志,就没有今天玉米亩产过吨、小麦亩产超千斤的粮食回报。现在,黄土高原上呈现出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路变平了,农村变美了,农民变富了的新气象,追根溯源离不开人民公社时期万众一心,改造山河的物质基础。我们绝不能忘记上世纪为此付出心血,甚至献出生命的一代干部和社员群众,没有他们当年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2013年12月23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强调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指出,“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解决靠天吃饭问题,根本的一条是大兴农田水利。我们在农田水利方面欠账很多,很多地方还在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本,这个欠账要下决心补上。既要重视大型水利这样的‘大动脉’,也要重视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抓紧建设一批旱涝保丰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这些谆谆教导,既肯定了全国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成果,又指出了建设高标准农田,多打粮食,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国家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开展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的时期。旬邑县职田公社曾是陕西省委确定的全省农业农村战线的一面旗帜。公社党委一班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大干快上的历史机遇,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奋力推进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使山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段苦战史、奋斗史,将永远铭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必将与日月同辉,与历史同在。
三、从《黄土魂》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研究中,探寻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规律,深刻认识“何为中国”的基本国情。
《黄土魂》不单是一部思想文化史,一定程度上也是黄土高原治理的一部自然科学探究史。作者在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记录了集体所有制体制下的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客观实际情况,为我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主客观问题,提供了方法遵循。为了摸清底子,制定好规划,公社成立了由时任党委书记刘书润牵头,党委班子成员,水利水保技术人员和社员代表共47人参与的5个调研勘测规划小组,用40天时间,跑遍了全社17个生产大队,63个小队,弄清楚全社44000多亩耕地,分布在6坳9坡21个塬咀上,集流槽84条,42个支毛沟。这实际上就等于摸清了雨水在塬面的基本流向及各个沟头的延伸程度。然后全面分析了年降雨量、蓄水量、土壤蒸发量、水土流失量、泥沙量,劳力资源、移动土方量、增加土地量,粮食总面积、总产量、亩产量、增产率,人均占有土地、口粮等科学数据。更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天上水”与“原面土”,人均耕地与人均口粮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初步掌握了治理黄土高原与提高粮食产量的基本规律。
我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人口大国,十亿人口,八亿农民,人多耕地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仍然是困扰我们发展的最基本国情。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依然是全党工作的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农村调研时,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果:“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突出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断。这就表明,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持续关注和解决好粮食问题依然严峻,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以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相关规律,仍然是“国之大者”的重中之重。
四、从《黄土魂》所反思的经验与教训、成绩与错误中,探寻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对立统一的历史规律,深刻认识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维。
毛泽东东同志曾指出,“没有哲学家头脑的作家,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来是不可能的。”《黄土魂》作者在充分肯定十年奋斗成果的同时,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在第十一章“回顾与凝思”里指出:“受当时大的政治环境影响,随着学大寨运动的潮起潮落,也走出了一步与群众意愿相悖的错棋。”突出的表现:首先是顾得了顺民心却忽视了惜民力,其次是泛化了斗争哲学,固化了一些所谓“统”的经验。在形势与任务的高压下,出现了强迫命令等“左”的行为和做法。他还多次很伤感的谈到忽视人民群众的感情和生活等问题,尤其是在重体力劳动强度的高压下,缺乏人性化管理,忽视照顾农村妇女这个特殊群体,给家庭生活和人身健康造成的危害等。吕明同志从哲学思维的角度,分析个人在拼搏与奋斗的历程中,没有处理好的“十对矛盾”即:哲学家与实行家的矛盾;长官意志与民心民意的矛盾;精神刺激与经济手段的矛盾;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的矛盾;宣传目标与展示实绩的矛盾;抓得很紧与抓而不死的矛盾;广纳众意与兼听异议的矛盾;反对坏人与保护好人的矛盾;将来不容与当前必须的矛盾;求是与纠非的矛盾等。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就每一对矛盾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分别作了十分精辟且发人深省的论述。“十对矛盾”既是他个人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深刻反省,又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实践中的深刻反思和教训总结。正是这些深刻的矛盾和问题的剖析,恰恰增强了作品的文史价值、时代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位水利专家在评论《黄土魂》作品时说,职田人民在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历史功绩是应该肯定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积极向善向上的。尽管当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问题,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惠泽后人的成效是毋容置疑的。三份缺点与七分成绩的分晓是,不干事业的人可以没有三分缺点,但绝对不会有七分成绩。真正为人民干实事的人,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就像大寨人不会忘记陈永贵,西藏阿里人民不会忘记孔繁森一样,旬邑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老书记刘书润。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性质。它不仅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康庄大道并不等于一马平川。要把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变为成功实践,把鲜明特色变成独特优势,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既要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信心,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又要看到征途上的曲折性,复杂性,正确对待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百折不挠。《黄土魂》所反映出的黄土情怀、奋斗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合理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的愿景,在哲学思维的方式方法上是一致的。当年,职田人民创造的十年奋斗经验,面临的“十对矛盾”, 值得我们在新的征程上秉承“取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的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五、从《黄土魂》的创作表现手法中,探寻新时代文学艺术的创新性,深刻认识“何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原创性。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鼓舞人民斗志,引领社会风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黄土魂》和柳青《创业史》一样。虽然文体不同,都是亲历者的文字,亲切,真实,有见证作用。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说,作为纪实文学,重点在纪实,它的纪实性可以高于文学性,理性思考可以大于感性认识,其思想精神价值可以超越它的文学艺术魅力。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很有代入感,文风朴实,语言通俗,很接地气,读者热爱。让人们跟着作者的叙述,自然而然的进入到过去的岁月。作为纪实文学,虽然在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塑造上还不尽完美,但这种未经修饰,原汁原味的还原历史,读来十分令人难忘,令人震撼、令人奋进。尤其是作为文史资料,作者不厌其烦的先后深入旬邑县档案馆、图书馆、职田镇查阅资料、走访当事人,确保了作品的内容真实、可信,言之有物,经得起历史检验。因此说,它是一部不是编年体的编年体史诗,更是一部真实的信史。正如吕明同志在后记中深有感触的写到:“我对大半生的诸多朝风暮雨都已经完全淡忘,唯独对职田的十多年经历总是难以忘怀,甚至常常魂牵梦绕。这是因为治理黄土高原的目标太神圣了,围绕目标进行的多方面规律探寻太珍贵,全县十多万农民十年艰苦奋斗造就的山河巨变太宏大,一大群为这一辉煌业绩含辛茹苦,出大力、流大汗、扛死肩、拼死命的干部、党员、社员群众,铭刻在脑海中的形象太生动鲜明。”因而,才有了这部重塑山乡面貌的奋斗史诗。
文学的责任在于唤起民众。深受读者热读的作品,一定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黄土魂》出版以后,先后引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院、中科院、水利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大专院校专家学者的重视,在杨凌农科城成功举办了“传承黄土精神,建设美丽中国——《黄土魂》”座谈会,陕西省政协文史馆举行了浓重的文史资料捐赠仪式,陕西省作协《延河》杂志社、咸阳市作协、旬邑县文联(作协)分别召开了《黄土魂》读书座谈会,旬邑县还确定为当地党政干部理论学习读物,列入学习计划。尤其是旬邑干部群众读后引起了思想共鸣,许多读者纷纷撰文写读后感,并在微信平台广泛交流,引起了线上线下的热读热议。大家一致认为,20世纪70年代,旬邑人民对黄土高原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经验,是一项伟大的人类生态工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干出来的、拼出来的、是用生命换来的。在这一伟大工程中,旬邑人民所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尊重科学,团结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对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传承和发扬,是对农业、农民,农村工作的再次唤醒。当然,今天我们研读《黄土魂》不是要重走过去的老路,而更重要的是激发和点燃一代人的精神斗志,让那些“躺平”者,铭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伟大真理。
贾平凹说,“载道与畅神才是真正的文学艺术。”文学的旗帜在哪里?艺术的旗帜在哪里?我们太多作品,仅仅在前人的作品里模仿选择,重新组合,又怎样在生活里去发现、去创作富有我们个性的原创性作品呢?有位作家在座谈发言时说,不能被文学覆盖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或许是文学的问题。而《黄土魂》正是超出这个范围的代表作,富有新时代文学发展的原创性和独创性。
于群山之巅俯瞰苍茫大地,自历史长河洞见激荡风云。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过去的奋斗史,展望未来的奋进路,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阅读《黄土魂》,感知黄土情,弘扬黄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唤起奋斗激情,建设美好家园永远在路上。
作者简介:房喜坤,笔名房方,在职研究生,陕西旬邑人,陕西省作协、散文学会、评论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协,诗词、诗歌学会会员,《世界文学》《检察文学》签约作家。有作品见于有关纸媒和网络媒体,出版个人诗文集《岁月留痕》《春晖寸草》等。
2025年1月8日于秦都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