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老师:
编委会各同仁,皆是才情横溢之士,文笔耀辉,美不胜收。本群拟编辑一期《编委会风采》专辑,欲展诸君之风采,传编委会之佳话。望诸位不吝珠玑,踊跃投稿,不限专题,每人一首(篇),诗词曲赋散文均可,以期共绘此专辑之华章,期待您的佳作(请顺序接龙)。
截稿:3月8日

1、七律·惊蛰览景
康宗生
帘幕望中近笼纱,柳营深处步烟霞。
云横碧水鸣春早,风送屏山映日华。
妙墨三章惊郡郭,幽斋一曲著庭花。
疏窗翠拂香盈动,玉宇光摇影照家?

2、七律.迎春花
北大山
望和散步沐清晨,但见芳湖飞锦鳞。
风晃孤枝擎玉秀,花开六瓣玩娇嗔。
纵然卉蕊暗香淡,也教潘安眼失神。
早料先红无伙伴,为何非要苦争春?

二月二寄荣耀中国诗社
依然
二月春浓龙举天,诗家逸兴意绵绵。
笔开云汉摹星象,梦绕骚坛仰古贤。
社聚英才追李杜,韵凝妙句续琼篇。
今朝同绘升平景,荣耀中华美誉传。
2025.2.28
二月二龙抬头
文/苏文文
二月二龙抬头,九州九子寰宇鸥。百姓祈心愿,赤县盛世酬。军民鱼水融,祖国繁荣凯歌奏。黎粟喜春雨,丰收纳福同。“冷眼向洋看世界”,大国数风流。
2025.3.1

七律 . 致谢康宗生社长
文/黄石华
何幸平台遇上师,情缘相恰最亨知。
为人直是心源洁,教学温和语句奇。
传得真文蒙爱惠,启将拙笔谢恩诗。
吟怀有以遥多祝,老健宁安永好期。

七排律.惊蛰有约
文/杜云燕
悦怿青山终有约,誓信花韵逸苍玄。
君随日暮相思画,我逐芳华共赋仙。
锦帐丛低无远道,春台雀跃在邻边。
方书稚绿晴梢好,曲径娇红凉影偏。
雨细雷轻争启蛰,蕊舒梅小欲酸涎。
新阳一寸荫芽候,足踏深泥野菜鲜。
注:悦怿,欢乐愉快。

杜云燕,女,网名六月雪,1970年11月出生于江西赣州,大专学历,爱好文学。现在广东省佛山市工作,2021年中华诗人杯三等奖获得者,2021年度优秀诗词家,现任《都市头条》注册编辑,蓝天文学社文学总监,都市文坛撷英社组织机构文学顾问,在《抖音》《都市头条》《中华诗赋网》《青年文学家杂志》《文化网》《铁道兵文化网》《蓝天文学》有声专刊等网络微刊上发表作品,受一众诗友欢迎。
七律·早春雨后见梅花呈韵
丁德涵
韶光直伴海云新,闲步桥溪踏石频。
清气惟添西子面,幽香独载汉家春。
常期傲骨传天地,不叫残寒误玉人。
霖雨河山今助采,鹊呼驴背满氛氤。

新诗 逐渐老去的人生
文/虞慧(江西)
有人说
老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夕阳的余晖
会将大地染得通红
有人又说
老年暗淡无光
空荡荡的房间里
只有一个人在唉声叹气
是的无论是什么样子
取决于老人自己的心态
历经人生坎坷的老人
对自己要有好的安排
无论是全家在一起
还是一个人孤独的存在
都要乐在其中
让逐渐老去的人生变得精彩
写于2025.3.1.晨
《论大寒》
作者/余青山
宇宙天象,
非人力之所为,
年分四季,
冬有三九,
三九之寒,
方为大寒。
唐代文学家,
韩愈之言;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再寒,
也寒不了热血沸
腾之心,
若是心寒者,
方为尘土,
故无意其寒。
如来佛祖,
借儒家学说,
教海悟空: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道出寒者,
言深意重也。
大寒如使者,
负黄天之命,
堂皇正大,
以势图利者,
天道若存,
必定有报。
故大寒为规,
四季有律,
顺应为之,
上善为德,
中庸为行,
德行合一,
方为人道。
日月高悬,
红尘定显。
故天必有其寒,
大寒尽其极至者。
则是春也,
方知乾坤轮回,
何以为抗,
天之道。

母 子 情 深
文/森林(沈阳)
小时候,父亲在我10岁那年因病去世了。那年母亲才40多岁,守着我们兄弟三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勇敢地争扎着,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困难的家。不知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累,艰难地把我们拉扯大……
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寒冷的冬天母亲蹲在雪地里用手一点一点地抠白菜帮,在大雪天背着一麻袋救命的白菜帮慢慢地挪到了家,给我们包玉米团子吃,总算度过了难关。母亲的手也因着凉落下了病根……
夏日,母亲带我和发小魏茂林去城外打柴禾。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手推车,只好用肩背。母亲教诲我们
有穷人,没有穷山。从小培养、锻炼我们树立吃苦耐劳的好品质。
母亲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最早的启蒙老师。不仅教我们学文化,还教我们怎样做人,修身修德,给我们讲很多用古代名人秩事……我的文笔能力有母亲文学知识的影子……
我忘不了啊……7岁那年母亲领着我,送我去小学读书时的幸福情景……妈妈用希望、慈爱的目光瞅着我,对我说:“孩子,只有好好读书,长大才能有出息啊”……我会意地点着头。
不能忘啊!母亲在煤油灯下给我輔导作业时墙上映着的背影……
不能忘啊!母亲在小学的榆树林里,手捂带温度的饭盒用期待的目光寻觅儿子的感人场面。当时的我感动的流下了热泪,并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善待回报母亲……
不能忘啊!在学校家长会上,母亲在家长会上交流了“如何教育好子女的演讲……”连老师都鼓掌责责佩服。
不能忘啊!母亲在细致地给我包书皮和糊本壳时的期待目光和幸福情景。
不能忘啊!夕阳的余辉照在我家小院里,把我和小伙伴的脸上映得彤红,我们认真听妈妈讲那总也讲不完的民间传说故事……
忘不了啊!1974年那个黑色的夏天,母亲突然得了恼血栓。我觉得天昏地暗……我自问,难到母亲就这样倒下去了吗?经过军医苏大夫精心医治下,母亲的病稍有好转,能拄拐仗勉强走路了。我终于看到了希望之光……这样和母亲相依相伴,相依为命。我和爱人全身心的侍俸患病的老母亲。尽量满足她老人家的精神文化需求。抽时间给母亲读报纸,并订阅了《小说月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经常给母亲读报纸里的奇文轶事,基本满足了母亲的文化需要。还常常给母亲(拉二胡,吹口琴听),每每这时,母亲的脸上都露出甜甜的微笑。
我在工厂工作时,单位加班时每次发两根麻花。工厂离我家很近,我跑步把麻花送到母亲身旁,眼巴巴地望着母亲把麻花吃完……并向母亲撒谎说自己吃过了……
难忘的1980年那个秋天,二舅从银川给我家邮来了一台黑白电视。母亲高兴极了,每天看电视节目,丰富了母亲的精神文化生活。(当时,有电视的人家特别少)只见母亲脸上红润了许多,心里也敞亮了……我也为母亲而高兴。 就这样,我和爱人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患病的老母亲。
在兰州铁路局任主要领导的大舅,先后三次专程看望母亲,对我们非常满意和放心,看到母亲用左手画的人物、小动物的素描时,大舅高兴地破了先例,竞然喝了一杯《五粮液》大舅那高兴的情景,至今我依然历历在目。
怎能忘啊!1994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母亲离开了我们时的场面,她老临终前把我和爱人叫到跟前,只见母亲眼里含着泪花,一个字一个字地和我们说:感谢你们对我的照顾……我的心象刀割的一样疼痛……
母亲走了,她是带着74年的苍桑和对人世间的那份留恋而走的;
母亲走了,她是带着对儿女们的满意、知足而走的;
母亲走了,她屡行和完成了一个好母亲的责任和使命;
母亲走了,她给儿女们作出了优秀母亲的榜样……
我永远继承母亲的
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传承母亲优秀品质……把母亲的故事讲给徐家子孙们听……
2025.3.2.

作者简介:徐森林、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当过工人,当过中学语文教师,当过政府机关公务员(退休)喜欢诗歌、散文创作。近几年,500多首现代诗、格律诗,50多篇散文等作品散见于国内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