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静夜思》中探寻乡思与时代变迁的回响
作者 | 敏 捷
一、诗题引入:开启静谧思绪之门
徐汉洲的《静夜思》,初看题目,极易让人联想起李白那首妇孺皆知的同名诗作。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质朴之笔,勾勒出月夜下客居他乡之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其影响力深远,几乎成为了思乡主题的经典范式。而徐汉洲的这首《静夜思》,虽同处“静夜”这一情境,却开辟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情感与思索天地。“静”字奠定了诗作的氛围基调,在万籁俱寂之时,诗人的思绪如潺潺溪流,于静谧中缓缓流淌,为读者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引领我们踏入他那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内心世界。
二、首节剖析:乡土记忆的悄然潜入
“随风潜入夜的是远道而来的庄稼/稻菽高举着田野/大江大湖卷起波涛/喊着我的乳名”,此开篇之句,宛如一阵带着泥土芬芳的微风,悄然拂过读者的心间。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庄稼以灵动的姿态,它们“随风潜入夜”,仿佛是从遥远故乡赶来与诗人相聚的老友。“稻菽高举着田野”,一个“高举”,将田野间稻菽茁壮成长、生机勃勃的景象鲜活呈现,田野仿佛成为了它们展示生命力的舞台。“大江大湖卷起波涛”,以磅礴的气势描绘出故乡水域的壮阔,而这些自然之景,最终都汇聚于“喊着我的乳名”这一细腻的情感表达。乳名,那是故乡给予诗人最亲昵的称呼,承载着儿时的欢乐、亲人的关爱,在这静夜之中,被故乡的山水、庄稼呼喊而出,瞬间拉近了诗人与故乡的距离,浓浓的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在心底涌动。这种情感的表达,不同于直白的倾诉,而是通过对故乡典型景物的诗意描绘,将思乡之情巧妙地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领略美妙画面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那份隐匿于文字背后的深情。
三、次节细品:故乡物候与生命成长的交织
“五月小麦正在灌浆/竹笋已经高挑和自信/捧一把新鲜欲滴的梅雨/装进子规干燥的歌喉”,这一节中,诗人将笔触聚焦于五月故乡的物候。五月,正是小麦灌浆的关键时期,小麦在此时积蓄着力量,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做准备,这象征着生命的成长与孕育,是大自然节奏下故乡土地上的生机涌动。竹笋“高挑和自信”,一个拟人化的描写,将竹笋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刻画得淋漓尽致,它们在春雨的滋润下迅速生长,展现出一种无畏与自信。“捧一把新鲜欲滴的梅雨”,“新鲜欲滴”一词,生动地描绘出梅雨的清新与湿润,仿佛那雨滴都带着生命的活力。而将梅雨“装进子规干燥的歌喉”,则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力。子规,在传统文化中常与哀怨、思乡之情相关联,此时它干燥的歌喉被梅雨润泽,似乎即将唱出的不仅仅是自然的声音,更是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复杂情感的咏叹。这一节通过对故乡特定时节物候的细腻描写,不仅展现了故乡自然生命的蓬勃与变化,更暗示了诗人与故乡之间如同这自然万物般紧密相连、不断生长的情感纽带。
四、第三节深思:故乡人事变迁的喟叹
“没有了母亲的故乡/麦地里还会探出谁的打量/布谷鸟的嗓门已经苍老/它还能去喊谁来插禾/人们已不需要某些规律”,此节情感基调陡然一转,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母亲,往往是故乡的象征,是游子心中温暖的港湾。“没有了母亲的故乡”,直接点明了故乡在诗人心中的变化,母亲的离去,让故乡似乎缺失了最重要的部分,变得不再完整。“麦地里还会探出谁的打量”,这句诗充满了孤独与迷茫,曾经在麦地里可能有母亲关切的目光,有邻里亲切的张望,而如今母亲已逝,那些熟悉的目光不再,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表达出对故乡熟悉场景和亲密人际关系消逝的深深失落。布谷鸟,向来是催促农事的使者,它“嗓门已经苍老”,不仅是对布谷鸟自然生命状态的描述,更象征着故乡传统农事生活节奏的逐渐老去。“它还能去喊谁来插禾”,暗示着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乡的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农事规律或许已不再被遵循。“人们已不需要某些规律”,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蕴含着诗人对故乡在时代浪潮冲击下变迁的无奈与深思。这种变迁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文化传承、情感纽带的微妙断裂,让诗人陷入对故乡未来走向以及自身与故乡关系的深深忧虑之中。
五、末节洞察:城市与故乡间的心灵挣扎
“深陷城市的思忖/在二十四层高的大平台/想到蜜蜂蝴蝶值守的老屋/一遍遍扳痛手指也算不出归期”,诗的末节将场景从故乡切换到城市。“深陷城市的思忖”,一个“深陷”,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困境与迷茫,城市的喧嚣、繁华与复杂,让诗人感到一种无形的束缚,他的思绪却始终萦绕在故乡。“在二十四层高的大平台”,这个高度象征着城市的现代化与疏离感,与故乡那充满烟火气的低矮老屋形成鲜明对比。“想到蜜蜂蝴蝶值守的老屋”,老屋,是故乡的具象代表,蜜蜂蝴蝶“值守”,赋予老屋以生机与温情,仿佛老屋依然保留着过去的模样,等待着诗人归来。然而,“一遍遍扳痛手指也算不出归期”,诗人在城市的忙碌与无奈中,虽心系故乡,却难以确定回归的日期。这里的“扳痛手指”,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归期的急切盼望与计算时的纠结痛苦,归期的不确定,加剧了诗人内心的乡愁与矛盾,在城市与故乡之间,他仿佛置身于情感的十字路口,难以抉择,进一步深化了诗作中关于乡思与现实冲突的主题。
六、艺术特色综览:诗意表达与情感传递的融合
从意象运用来看,诗中选取了众多富有乡土气息与文化内涵的意象,如庄稼、稻菽、大江大湖、小麦、竹笋、梅雨、子规、布谷鸟、老屋等。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故乡图景,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与承载。例如,子规与布谷鸟,在传统文化中就与思乡、农事紧密相连,诗人巧妙运用它们,强化了诗作的情感底蕴与文化深度。在语言风格上,徐汉洲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如“稻菽高举着田野”“捧一把新鲜欲滴的梅雨”等表述,通过精炼的文字,创造出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的场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同时,诗句在平实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思,如“人们已不需要某些规律”,看似简单的陈述,却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下故乡命运的深入思考。从结构安排上,整首诗以情感为线索,从对故乡美好记忆的沉浸,到对故乡人事变迁的感慨,再到城市与故乡间的挣扎,层层递进,逐步深化主题,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起伏与变化,仿佛跟随诗人一同经历了这场心灵的旅程。
七、时代意义挖掘:故乡与现代生活碰撞的缩影
徐汉洲的《静夜思》,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的写照。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无数人离开故乡,涌入城市寻求发展机会。故乡,对于这些游子而言,不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出生地,更是精神的家园、情感的寄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受到冲击,这使得游子们在面对故乡时,心中既有深深的眷恋,又有因故乡变迁而产生的陌生感与失落感。这首诗通过诗人的亲身感受,反映了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故乡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价值,要努力寻找一种平衡,让故乡在时代的浪潮中既能保持自身的特色,又能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让游子们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同时,诗作也促使我们思考,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弘扬故乡的优秀传统文化,让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的元素,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徐汉洲的《静夜思》,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意象运用、深刻的时代洞察,成为了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诗作。它在静夜之中,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让我们在感受诗人乡愁的同时,也对故乡、对时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附:
《静夜思》
徐汉洲
随风潜入夜的
是远道而来的庄稼
稻菽高举着田野
大江大湖卷起波涛
喊着我的乳名
五月
小麦正在灌浆
竹笋已经高挑和自信
捧一把新鲜欲滴的梅雨
装进子规干燥的歌喉
没有了母亲的故乡
麦地里还会探出谁的打量
布谷鸟的嗓门已经苍老
它还能去喊谁来插禾
人们已不需要某些规律
深陷城市的思忖
在二十四层高的大平台
想到蜜蜂蝴蝶值守的老屋
一遍遍扳断手指
也算不出归期
敏捷:湖北黄石知名作家、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