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青婺源
汪晓东
去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看什么?那自然是金灿灿的油菜花。还有呢?走进婺源李村,如是走进简版“清明上河图”,但见那林立的徽式店铺,有吃有喝也有玩的,但更多的是时尚民宿。这里的民宿,一律地有着大红灯笼,这就或许多了些喜气,少了些烦忧。现代人的焦虑,在“梦里老家”蓦然释怀……
春天来了,人随春美,运随春好,福随春至,财随春来。出席黄山市老记协常务理事会的这些原报社、电台电视台总编、主任,宣传部的原部长、副部长,广电局的原局长、副局长们,虽然年过六旬,甚至还有八十多岁的老者,他们在文字和音像中忙碌了大半生……而走进婺源,因大自然的爱抚,仿佛一时间年轻了许多……
男士抽烟的现己很少,开始爱惜起自己的身体;女士甚至脖系纱巾,眼戴墨镜,看似也年轻了些。特别是在途中大巴里的闲聊,再也不是什么“主题”“结构”“栏目”“版面”……这些几近命题的作文。更多地想的是,如何让自己健康快乐和老有所为,这“为”因兴趣而使然,有的诗,有的画,有的文,有的摄影……更多的在于家务的日常和天伦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黄山市老记协第三十四次常务理事会,采取旅行方式举行,可谓之“创新”。这些当年新闻舆论的管理人、操作者,早已习惯于新闻阅评、专题研讨、舆情反馈和编务列会,而这次理事会“民主总结”去年工作,“酝酿决定”今年打算,却是在午餐后的小憇中进行,别有“人文关怀”。伴随大家掌声响起,诸事落定。
在李坑,有人思考着因捐官而得的老宅“裕善堂”里的故事,那所谓的“候选儒学正堂”朝匾,仿佛在告诉参观者,封建社会商贾之人的悲凉,虽说有经商济世的满腹才华,却为所谓的社会地位,而不得不以捐个“候选”的官名,而无一星半点“从政为民”作为。“候选"之官房屋的先人,经营药材起家,又得疗治痔疮之偏方,早己让家人衣食无忧……
在李坑,也有人目睹着“立身重一艺何妨挟枝登台,慕古乐多闻看他逢场作戏”的古戏台,仿佛这幅对联,是写给这些当年遐迩知名的老记们。这些老记者或“管”或“办”都有些绝活,言论,通联,撰文,书画……否则他们“功成名就”后的退休生活,在食宿打理之余,何以如此心情淡定、脸生霞光呢?更有甚者,当年工作中的积劳成疾,也因为退休生活的闲适,而不治自愈……
至于我,作为这支队伍中的相对年轻者,更多关注琳琅满目街弄中的那家别无二致的砚台店。店家主人姓吴,是个江西省的非遗传承人,但其年龄也不过半百。但从他专注的眼神中,我发现了他制作“插手砚”的认真:磨砂,清洗……或许是这块歙砚的最后一道工艺程序。这里的店铺大多作坊与商铺相连,甚至连打樟木箱的艺人,也是用推刨不断地推动,随着他躬身移动推刨,刨花的一起一落,空气中瞬间弥漫起浓郁的樟木香味。这种香味不仅可以净化心灵,还有着医用价值,据说可治慢性鼻炎,用樟木的做成的箱子,收藏字画还可以防虫蛀。
黄山与婺源挨得很近,过去同为徽州,这里的民风民俗的具象符号:粉墙黛瓦;这里的山光物态的走向标识:山清水秀;这里的人文积淀的内在表达:学以致用,学以致仕。
还有人说,行政区划的变更,只是能改变人们的隶属关系,而绝不可能割裂文化血脉。或许因为需要,“吏治”有其功益,然而就“文化”而言,恐怕只有筋脉撕裂的无奈……
望着那些不知名的中草药,我一时间想起徽州的新安医学。又回望眼前这块眉毛纹的“插手砚”,我又想到了徽州美仑美奂的文房四宝,也看见了徽州文脉的丝丝纹理……
徽州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不曾间断的历史,其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创造过程,反复地昭示着中国人勤劳、智慧、坚韧和不屈……更体悟出人生的意义,其当下表达在于:适时而为,适度而为。
作者简介:
汪晓东,男,汉族,笔名山岚,黄新,纪天等。1962年7月27日出生于安徽潜口,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原供职徽州区政府,任三级调研员。系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和黄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徽州区会长;黄山市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黄山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多年来一直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并业余进行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累计有200多万字学术、文艺和新闻作品散见各地,有40余次获得各机构学术成果奖和作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