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诗构思
与创作之奥秘
——崔颢《黄鹤楼》赏析
长风剑
在华夏诗歌的灿烂星河里,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作为一首写景抒情诗,景自带情,景句即情句,意境深远瑰丽,艺术风格独特,极富感染力,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文学地位非常之高。以至于才华横溢、豪情万丈,一生佳作无数的诗仙李白,登上黄鹤楼时,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也自愧不如,最终放弃了题诗的念头,只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而离去,可见这首诗的非凡魅力。
这首七言律诗诞生于盛唐时期,至今傲然屹立于诗歌史的巅峰。从艺术风格来看,《黄鹤楼》既有浪漫主义的奇幻色彩,又不失现实主义的细腻笔触。它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和最感染人的,是他在“情景交融”方面的突出贡献:景自带情,景句也是情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这放在其他诗人身上属于一种对理想状态的追求,而放在崔颢《黄鹤楼》这首诗身上,却是再恰当不过的写照。
从文学价值而言,崔颢的《黄鹤楼》,不仅为后世展现了唐朝时期的人文风貌与自然景观,更以其精湛的诗歌技艺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学习与敬仰的典范,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面对艺术感染力、成就地位如此高超的伟大诗歌之作,经笔者深入分析后竟然发现,崔颢《黄鹤楼》此诗所写的不过区区的几个景物意象:黄鹤楼、白云、汉阳的树、鹦鹉洲的草。但他却能依此写出如此诗意浓郁、形象与情感饱满、意境深远瑰丽、具有高度艺术魅力的诗歌作品。他是如何做到的?其创作奥秘何在?解读他的创作思路和方法,或许能让我们有所收获,对诗歌创作有所启发。
先读崔颢的《黄鹤楼》全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请让我们来尝试想象和还原他的创作过程,探索他的构思与创作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特别是写景抒情诗,首先往往是面对眼前景物,而“感物起兴”。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比兴》中提到:“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可以想象当崔颢登上黄鹤楼时,一定是被眼前景物所触动,就像有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创作的大门。黄鹤楼古老庄重,白云悠然自在,汉阳树葱郁,鹦鹉洲芳草茂盛。这些景象在他当时的思乡心情之下,于眼中都变得独特起来,成为他创作的灵感。
“感物起兴”,这是写景抒情诗构思的第一步。崔颢的创作也离不了这一步。
那么,有了灵感后,创作要如何展开?紧接着就要“定情立意”。唐代诗论家皎然在《诗式》中就说:“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诗歌需有明确的情感与立意,才能成为精华之作。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此时心中涌起的是浓烈的思乡之情。可以看到,他是把这种思乡之情深深如红线般贯穿于全诗中了。因此,我们学崔颢,在创作时也需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只有确定情感核心,诗歌才会拥有灵魂,奠定整首诗的基调。
在情感确定后,写景抒情诗歌构思的第二步,就是进行“意象择取”了。所谓“意象”,是由诗人对认为能够典型表现眼前境象与符合内心感情需要的外在景物的精心选择所构成。如前所说,崔颢此诗所选择入诗的是这么几个景物意象:没了黄鹤独自矗立的黄鹤楼,天空中飘着的白云,眼前看到的白日之下的汉阳树,草地茂盛的鹦鹉洲。但他却凭此能把作品写得如此形象与感情俱佳,饱满瑰丽感人。为什么?
首先他运用了“联想拓展”与“用典增韵”的手法。在落笔首联就写:“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次联又写:“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凭借黄鹤楼与白云这两个现实意象,联想到仙人乘鹤的典故(相传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黄鹤楼,也有说法是仙人费祎在此驾鹤登仙 ),将诗歌的时间维度从当下延伸至久远的过去。这样写,既增加了意境空间,也增加了历史厚重感与神秘色彩。这既是联想,也是用典,效果非常好,开篇便不平常。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曾这样说过:“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样做了之后,就会 “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说的是创作者展开联想与想象时,既能增加形象,又能赋予自然景物以丰富的情感,使作品中的景与情相互生发,意境壮阔。
回看崔颢《黄鹤楼》此诗,之所以能让诗歌形象与情感饱满深厚,景物瑰丽,意境空间开阔深远,正是借助这种“联想用典”手法实现的。
其次,他在意象表现中,使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前四句中,眼前的黄鹤楼与白云是实写,仙人乘鹤的传说属于虚写,二者相互交织,营造出空灵虚幻的氛围,让人感叹岁月流逝。在后四句中,诗人从虚幻回到现实,从眼前“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实景,在日暮烘托下引发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虚写愁思。从而将乡愁融入浩渺烟波之中,让情感在虚实转换间递进,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邃。他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不但增加了空间,而且把情感直接揉进了景物之中,实现了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所说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妙境。这里也启发了我们:在写诗时,我们也可以像崔颢写《黄鹤楼》一样,借鉴使用这种手法,用以拓展诗歌作品的时空维度,增添诗歌的艺术韵味。
看崔颢的《黄鹤楼》,他之所以能实现“情景交融”,得到景自带情,景句即情句的艺术感染力,还离不了“意象组合”与“炼字修辞”的方法。
崔颢诗中的“意象组合”与“炼字修辞”,充分利用了汉语言字词音形义一体、自带感情色彩的特点。他精心使用饱含感情色彩的汉语字词,对挑选出来的意象进行了连接组合与修饰,极为精妙。
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的每个字词都音形义一体,感情含义与色彩丰富而微妙,魅力独特。比如“愁”,字形上“秋”“心”相组,秋本就有凄凉之感,加之心绪,更添忧思,发音沉郁,生动诠释出忧虑的情感;“拂”字,提手旁表明动作,发音轻柔,像春风拂面,尽显温柔。叠字“袅袅”,发音婉转,字形也似烟雾盘旋,用来形容轻柔姿态,诗意十足。因此,用汉语写诗抒情时,能具象与抽象兼备,以简洁文字便能传递出饱满形象与细腻情感,构建出独特审美意境。
崔颢的《黄鹤楼》,在“意象组合”与“炼字修辞”时,把言语字词的这种音形义一体与感情色彩的微妙运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诗的上阙,崔颢就用“空余”与“黄鹤楼”组合,用“千载”、“空悠悠”与“白云”组合,直接奠定了全诗孤独、寂寥的情感基调。“空”字简单却有力,写出此地景色,昔人已乘鹤离去,如今只剩空荡荡的黄鹤楼,让岁月变迁、繁华不再的沧桑感扑面而来。“空余”则更进一步强化这种情感,不仅有空间上的空荡,更有内心的失落。“千载”一词,将时间维度拉长至千年,与短暂的人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对时光无穷、生命有限的深沉喟叹,让思乡之情在这漫长的时间洪流中愈发浓烈。正是这样,崔颢用这些感情色彩强烈的用词,修饰了上阙仅有的黄鹤楼、白云两个景别意象,便让开篇意情画意饱满起来,意境悠远,诗意动人。
诗的下阕,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联中,“晴川”与“汉阳树”,“芳草”与“鹦鹉洲”组合。中间加上 “历历”与“萋萋”两个形象与感情色彩突出的叠词,更是精妙绝伦。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言:“叠字之法最古,义山尤喜用之。”“历历”描绘出汉阳树清晰分明的状态,仿佛每一片树叶都清晰可见,给人一种真切、实在的感觉,在这种清晰的景象中,蕴含着诗人对眼前景致的专注与欣赏,同时也衬托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萋萋”形容芳草茂盛的样子,充满生机与活力,可在诗人思乡的愁绪笼罩下,这种生机反而更凸显出异乡的陌生与孤独,以乐景衬愁情。
这种“意象组合”与“炼字修辞”的完美结合,使得崔颢的《黄鹤楼》诗句,不仅描绘出了生动的画面,更融入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景自带情,景句亦情句,营造出带着浓烈情感色彩的深远感人意境。诗人将对眼前景色的欣赏、对岁月的感慨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通过这些精心组合的意象与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巧妙地融入诗句之中。它诗意浓郁,感染人于诗中,流传于后世。
在这里,通过对《黄鹤楼》的深度剖析,我们终于知道:崔颢之所以能面对眼前景色,依凭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区区几个景物意象,写出形象与情感俱佳,瑰丽感人的古今名作,其创作构思的关键要素在于:善于捕捉灵感,通过“感物起兴”开启创作;明确情感核心,以“定情立意”赋予诗歌灵魂;精心挑选意象,用“意象择取”实现情景交融;合理运用“联想拓展”、“用典增韵”、“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拓展诗歌时空维度;巧妙运用汉语言字词音形义一体与自带感情色彩的特点,进行“意象组合”与“修饰”、借“炼字修辞”营造出景自带情、景句即情句的独特意境,实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达。
赏析崔颢《黄鹤楼》,学习《黄鹤楼》,了解他面对眼前景物,思路清晰,构思明白,线索分明,手法讲究。适用之下,便是精妙。掌握他创作的这些要素,也许我们也能在诗歌创作上,写出自己的佳作。
二0二五年三月六日 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