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夷骨刻文字赋》有感
天 琮

初读《东夷骨刻文字赋》,仿佛踏入一条时光回廊,被丁再献、丁蕾父女俩精心编织的文字纽带,牵引至远古的东夷大地,领略那段尘封已久却璀璨夺目的文明篇章。这篇从著名文化学者丁先生破译的 900 余字骨刻文中集字而成的赋,凝聚心血,实属不易,每一句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每一字都跳动着古老文明的脉搏。
开篇“东夷文化早,耕作万年工。华夏发祥地,鲁齐广流行”,寥寥数语,便将东夷文化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清晰勾勒。原来,东夷这片土地早在万年前就孕育着人类的农耕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在齐鲁大地广泛传播发展。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山东不仅有“山东大汉”的豪迈粗犷,更有深厚的文化根源赋予的智慧与底蕴。他们“守正无止,创新纷呈”,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创造出了骨刻文字这一伟大成就,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文化基础,“发明骨刻文字,引力中华大同”,这种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令人惊叹。
随着赋文的推进,“炎黄蚩氏祖,尧舜禹追宗。夏启联邦振,商周立国兴”,作者将历史脉络徐徐展开,从远古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到朝代的更迭兴起,展现出东夷文化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传承与演变。“垂宗甲骨,令使鼎钟”形象地描绘了骨刻文字与后世甲骨文、钟鼎文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一脉相承,见证着文明的延续。“九百音顺,八门尽通。书言品文赋出,秉笔句对联生”,这不仅体现了骨刻文字丰富的语言表现力,更展示了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深远影响,为后世文学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聚三山虎,又呈四海龙。专家仁共鉴,政府德公评”描述了东夷骨刻文字研究过程中各方的关注与支持。众多专家学者共同参与鉴定,政府秉持公正给予评价,这反映出这项研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得到广泛认可。“大众争舞,兵民共鸣”则表明东夷骨刻文字不仅仅是学术领域的研究对象,更引发了广大民众的情感共鸣,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瑰宝。
“骨刻五千岁主,心书万物生成”,此句将骨刻文字拟人化,仿佛它是一位历经五千年沧桑的长者,默默记录着世间万物的诞生与发展。它不仅是简单的文字符号,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承载着人民的历史进步,传承着古国文明的源泉。
文末“文明古国五千冬,骨刻音言九百声。兄弟共同联鼎力,行舟不畏逆风从”,作者以激昂的笔触表达了对东夷骨刻文字研究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愿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历经风雨,而东夷骨刻文字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发出独特的声音。如今,众人齐心协力,与家兄丁再斌携手并肩,定能在文化研究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不惧逆风阻碍。此赋值得一提的是:女儿丁蕾是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自然成为丁先生的得力助手。
该赋虽然是从仅有900多字的骨刻文中集句而成,但通读全文可以看出,此赋典故丰富,每两句都是对偶,而对仗工整,不少对句皆可用作楹联,实为难能可贵。
最后,丁先生用一首七言绝句收尾:
文明古国五千冬,骨刻音言九百声。
兄弟共同联鼎力,行舟不畏逆风从。
读完这篇赋,我深深感受到东夷骨刻文字的魅力与价值。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精神的象征。丁再献先生等学者的努力,让这些沉睡千年的文字重见天日,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不仅让我们对祖先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仰,也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探索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注:1、骨刻文字,3300-4600年前东夷人创造,早于甲骨文1300多年。2、丁蕾,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英语教师。
写于2025年3月六日/乙巳二月初七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知青书画院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北京华夏中庭书画院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