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之第五十二章
塞兑闭门 见小守柔
作者:憨子(刘彦强)
提要:本章从把握事物起因的角度,说明人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就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危险。在这里,老子告诉人们的修身养性原则可以概括为“塞兑闭门 见小守柔”。即人要堵住贪欲的空洞,关闭邪念的门径,终身不会麻烦缠身;察见细微的风险,持守柔弱的小事,就永远不会遭逢劫难。
[原文]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④,终身不勤⑤。开其兑,济其事⑥,终身不救。见小曰明⑦,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⑧,无遗身殃⑨;是为袭常⑩。
[注释]
①、始:本始、原初、本源。。②、母:与子相对应,代表根源,本源。③、子:与母相对应,代表派生物,指由“母”(本源)派生出的万物。④、塞其兑,闭其门:其,指带来祸患的贪欲;兑,指口,引伸为孔穴;门,指门径。此句意为: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⑤、勤:劳烦,辛苦。⑥、济,帮助、补益;开其兑,济其事:打开嗜欲的孔穴,做贪欲的事情。⑦、见小曰明:小,细微。能察见细微,才叫做“明”⑧、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⑨、无遗身殃: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⑩、袭,承袭,因袭;常,常规,规则。袭常:袭承常道。
[译文]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起始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如果知道本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贪欲的孔穴,闭起邪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忧。如果打开贪欲的孔穴,做损人肥己的事情,那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风险,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小事,叫做“强”。运用道德的光芒,返照自己内心的光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承袭道德的规则。
[刘彦强白话解读]
在本章里,老子利用本源与派生的关系,说明祸患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的贪欲,在此基础上强调人应该见微知著,明察秋毫不给自己带来灾难。
本章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讲本源与派生的哲学道理。老子以“母”比喻本源,以子表示派生,指出凡事都有根源,知道根源才能知道其派生物;知道了派生物又可以察知根源。知道了根源,就可以谨慎把握事物的根源(守其母),就不会出现什么危险。第二个层次,老子从本源决定派生物的道理出发,认为人应该堵塞给自己带来灾祸的根源,这就是贪欲。他指出,如果能堵塞产生贪欲的孔道,关闭邪念的门径,人就会终身安宁。反之,就会带来危害无法挽救了。第三个层次,从根源与派生的“母子关系”出发,老子进一步告诉人们如何“守其母”,这就是从微小中看到大危害(见小曰明),持守柔弱防止大风险产生(守柔曰强),用规律性的道理去洞明事物的变化,这样就永远不会遭殃。
就本章的内容而言,我觉得有两个特别突出的地方。第一个就是老子的“守其母没身不殆”的哲学观点,也即抓住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源就可以防止事物向坏的方向发展的观点。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老子哲学的精华之一,其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很多人不能企及的真知灼见。第二个就是老子的“塞兑闭门,见小守柔”的做人处事观点。这个观点至今依然闪耀着让人世事洞明的光辉,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修身养性重要原则之一。
对于“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有一个人是很值得一说的,他就是被汉高祖称之为“功人”的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
我们知道,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斩蛇起义,终成大汉一统的汉高祖,这自然与他的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品德有绝大关系。但汉高祖终究出身下层,从内心里对比自己才能高的人总有种畏惧感。张良看透了高祖的心思,选择辞官不做而作“赤松子游”,韩信看不到汉高祖的内心,最终落个“兔死狗烹”的悲惨下场。唯有萧何能够谨守自己的职责,根据民众痛恨秦朝苛法这一情况,顺应历史潮流,给他们除旧更新,成为汉室兴盛的第一功臣,成就远远超过张良韩信,后世也少有人能够企及。太史公说“他的地位为群臣之冠,声望延及后世”,却能终生平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能“见小守柔”。
说两件小事。
汉十一年(前196),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到了邯郸。平叛尚未结束,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被杀,便派遣使者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为此许多人都来祝贺。这在我们看来也确实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但萧何却从一个种瓜的秦朝遗民召平口中看到了危险。召平告诉萧何:“皇上增加您的封邑并设置卫队,这是因为目前淮阴侯刚刚在京城谋反,对您的内心有所怀疑。”萧何觉得很有道理,就听从了召平的计谋,不但辞让封赏不受,还把家产、资财全都捐助军队,汉高祖果然非常高兴。
汉十二年(前195)秋,黥布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征讨,虽然战事繁忙,但仍多次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这看起来是皇上对萧何的关心爱护,但有门客却闻到了危险味道。他告诉萧何:“您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民众都亲附您,您现在还是那么勤勉地做事,与百姓关系和谐,受到爱戴。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您的情况,就是是害怕您这一点。”萧何听到后大悟,于是,就采取低价、赊借等手段强买百姓田地房屋,且数量极多。高祖平叛回来,老百姓告状的人很多,高祖不怒反喜。回到京城,萧何进见。高祖笑着说:“你这个相国竟是这样‘利民’的!”他把民众的告状书信都交给相国,说:“你自己向百姓们谢罪吧。”从此不再担心萧何。
西汉时期,萧何的后代中因为犯罪而失去侯爵封号的有四世,但每次汉朝廷都会再寻求他另外的后代续封为新的酂侯。这在汉王朝的功臣中没有谁能够跟他相比。
萧何就是这样“见小守柔”,既保证自己的平安,也为后世积德,就此而言,他是老子所说的“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的得道者。
说到“见小守柔”,憨子觉得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先秦诸子书《商君书.更法》中,商鞅引用了这样一段话:“愚者暗于成事,知(智)者见于未萌。民(氓)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其含义是说有智慧的人“见小曰明”,而愚昧的人往往“暗于成事”,所以不能同愚氓讨论刚开始出现的萌芽。实际生活中,“见于未萌”的人永远是少数,而“暗于成事”的愚氓则是大多数。所以一个人不要因为周围人对自己的不理解就轻易的放弃自己的“见小曰明”,应该坚持正确的己见,让未来的事实去教育愚氓。
2024年5月5日星期日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执行主编,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退休后精力转向文学方面,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儿媳要嫁前公公》等中短篇小说,《两个肉夹馍》《屈原的冤屈》《明主怎样变为蠢猪》等多种散文在《检察文学》、《白鹭文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