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浓缩的专业史诗
——读钟国鸿先生的《铁道兵赋》
文/潘安兴
赋这种文学体裁肇始于先秦,大盛于魏晋南北朝。到了隋唐列为科举考试之一,成为文人必修科目。宋元明清时期,赋创作的洪峰
一波又一波扑面而来。废除科举制度之后,逐渐走向式微。
近四十年,全国传统格律诗词队伍达到三百多万之众,而创作赋的作者不足千人,寥若晨星。钟国鸿先生就是这晨星行列中屈指可数的一位。
铁道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专业兵种。在部队的建置史上,只有短短三十五个春秋。或许是作者刻骨铭心的特殊经历,对铁道兵独有情钟,以赋的文学体裁形式书写铁道兵生命的高度、深度、广度、长度,仿佛进入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正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云:“生命诚然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一、《铁道兵赋》是一部红色新华的编年史
铁道兵,是中华历史不可缺乏的内容。可从《铁道兵赋》中看出,作者想系统地为铁道兵“修志”,颇像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一样,真实的撰写铁道兵为迎接新中国的解放,从东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出发,一路浩浩荡荡,披荆斩棘,从北到南,由东到西,将大动脉贯通到祖国各地的历史。
准确地说,铁道兵的生命一直处在战争年代与准战时状态之中,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大陆全面解放,还未落下帷幕,又伴随“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战斗。局部抗美援越,又在秘密山林隐蔽地带,为邻国的铁路建设默默奉献。还没有喘过气来,又投入紧张的全国15条铁路的铺设战斗。里程达到1600多公里,个中艰辛,自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在“备战”的战略布局中,铁道兵毫无例外参加了三线铁路建设,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其中不乏城市的防空地道系统,包括首都的地铁,都凝聚着铁道兵的汗马功劳。
作者的长镜头聚焦“雄师四十万,筑路一支歌”,从“滕代远之开山元老”到“陈再道盈眶热泪,家国九肠”的全过程,处处闪烁着铁道兵耀眼的星光。尤其是在成昆铁路、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建设中,披星戴月,忘我奋斗,在共和国的地标上,留下了高耸入云的丰碑!
二、《铁道兵赋》是一部英雄主义的颂歌
作者描述铁道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美国及其多国联军的“削山炮火,炸弹毒枭”的惨烈场面,不是惧怕,不是茫然,更不是后退,而是“上下之频繁摧毁,从头开始;疮痍兮破坏交相,捋袖重操”地沉着、稳健、智慧应对。作者把铁道兵在战场上的英雄壮举描写的惟妙惟肖,突现了铁道兵的高大形象。
《铁道兵赋》,既是对铁道兵“最可爱的人”整体的赞美,也是对普通战士的讴歌。作者用娴熟的艺术之刀,雕刻“铁军将士,碧血儿郎。架桥凿洞,战暑凌霜。跋涉于高山大峡,浑忘生死;攀登兮峭悬崖,何慮病伤”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慨。这种英雄主义气慨通过“隧道之塌方悲剧,青山埋骨;山崖兮坠石现场,成片滑坡”的悲壮,衬托铁道兵的大无畏精神。
用生命铺设铁道,是铁道兵最为动人的英雄华章。“成昆铁路,每里之一人倒下”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而那些普通战士,“杨连第之捐躯大义,光昭日月;张春玉兮舍己救人,气壮山河”,其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谁能不为之动容?作者以荡气回肠工笔画的细腻描绘,深刻地诠释了铁道兵的高光一刻和生命永恒。
三、《 铁道兵赋》是一个伟大灵魂的飞扬
英雄兵种,自然有英雄灵魂。当祖国与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一往无前。作者把这种灵魂提炼为“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铁道兵在战争年代,能做到“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也能做到“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在国家的发展需要他们脱下军装、穿上工作服的时候,尽管他们难舍军营,但他们仍然能做到“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最终成为了能军能工的真铁汉!
仔细想想,铁道兵有军旅的惊天动地的辉煌 ,还有改工后前所未有的壮举:“裁军猛,转型催。分企业,到公司”;“国营貌,公字牌。复兴号,共富差”;“汪洋抱,肝胆伸。连岛屿,扺港津”,这些“辉煌”和“壮举”,不就是“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伟大灵魂的显现吗?“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的思想和精神,是铁道兵战胜一切困难、走向胜利的法宝!这个法宝,也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最高级别的钙片,需要不停、长期使用,从而强身健体,祛病驱邪。
伟大的灵魂,指导伟大的行动,创造伟大的业绩,成就伟大的不朽。《铁道兵赋》“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的画龙点睛之笔,自是天工开物,浮想联翩,精神巨人,力大无穷。
四、《铁道兵赋》是一篇赓续历史名文的佳作
一般来讲,历史上最牛的文章有六篇:一为太史公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二为王勃的《滕王阁序》;三为苏轼的《赤壁赋》;四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五为曹植的《洛神赋》;六为诸葛亮的《出师表》,篇篇堪称文学巅峰,有的甚至还改变了历史。
《铁道兵赋》虽然写的是铁道兵,但在书写大观园里,铁道兵可以是“岳阳楼”,“滕王阁”,“赤壁”……其发射出的思想和精神光芒,可以像“岳阳楼”、“滕王阁”、“赤壁”“太阳”一样绚丽灿烂,耀眼夺目。“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的铁道兵的这种思想和精神,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唱一脉相承,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句异曲同工,与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言一样受人喜爱,可谓一瞥惊鸿,高山流水,隔空回响,化蛹成蝶,浴火凤凰。
纵观全篇,结构严谨,排比对偶流水行云。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完美结合。作者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从语言上适合现在读者习惯,通俗化与口语化的表达,更富有时代语言的胎记,让赋这种文学体裁勃发第二青春。
作者不囿于六朝骈赋、隋唐律赋的窠臼,注意吸收现代有益的元素,采用宋代的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骈散兼用之法创作,实现赋的创新,追求意境高远,灵魂圣洁,让灵感飞翔,迈出更远的时空,从而为后世提供了一种书写传世之作的思路。
从《铁道兵赋》中看得出来,作者不甘寂寞仅有高原,还想当一个推手,造就一座高峰。愿《铁道兵赋》穿越岁月隧道,余音绕梁……
后 记
《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苍山碧水长相忆>的回声》这部书,确是冯复加先生的座标扛鼎之作《苍山碧水长相忆》的回声。
冯复加先生写的座标扛鼎之作《苍山碧水长相忆》,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仍然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网站、媒体不断转发、评论,读者点赞、转发、留言、评论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这是当今文坛难有的现象,也可称“冯复加现象”。
“冯复加现象”把笔者的心搅动了!
笔者再次找出冯复加先生的座标扛鼎之作《苍山碧水长相忆》阅读,这次阅读的感觉,与四十多年前年轻时阅读时的感觉大不一样。那时,自己阅历浅,学问有限,思想境界、格局也不怎么样,难有动人的学习体会。现在,自己阅历深了,学问高了一点,思想境界、格局也有了大提高,再次阅读冯复加先生的座标扛鼎之作《苍山碧水长相忆》,迅速由年轻时“如庭中望月”的感觉升腾到年老时“如台上玩月”的境地……
冯复加先生的座标扛鼎之作《苍山碧水长相忆》中那一段段动人心魄的文字,像黑格尔哲学、唐诗宋词、战鼓、号角深深地吸引着我,打动着我,唤醒着我……
“有人说,大雁的家在翅膀上,哪里温暖往哪里飞;燕子的家在嘴上,哪里舒适往哪里垒;铁道兵战士的家在肩膀上,哪里艰苦往哪里背。这话不假。一顶帐篷,四海为家,一双铁脚,走遍天涯,这是铁道兵生活的基本特点。往往是一条铁路刚刚修通,也许来不及参加通车典礼,不能坐一次自己亲手牵来的火车,就得打起背包开赴新的铁路工地。一条又一条铁路,一次又一次搬迁,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关角隧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洞内缺氧量相当于海拔五千多米,火柴划不着,打火机打不着,人在里工作久了就会昏厥。所以,几乎每天都有人昏倒在洞内,有一次,竟一下昏倒32个。但是,昏倒的人扶出来后,稍稍清醒过来,又进洞了。又有别人昏倒,扶出来休息会儿,又进洞了。不断昏倒后撤,又不断清醒往里冲,如此周而复始,轮番大战。每天每天,他们就是这样开拓前进。一位新闻记者看到这种情况,感慨万千地说:‘四千米关角隧道,不是挖通的,是战士们用脑袋撞通的。’”
“俗话说,水火无情。与石头、炸药打交道,与天公地母比高低,铁道兵战士哪天不到鬼门关去闯一闯,阎罗殿上转三转!在滔滔汉江放木排,一个急浪打来,排散人亡,连喊一声都来不及。在几十米高的桥墩上作业,稍有不慎,坠下云空就粉身碎骨。更不用说,在阴暗、潮湿而又怪石嶙峋的隧道掌子面,随时都有被落石、塌方砸死活埋的可能。成昆、襄渝、京原,哪条铁路的哪个隧道,没有大大小小几十次、几百次塌方!关角隧道大塌方,一下把127人堵在洞内,连周总理都惊动了。要建设就得有牺牲。一条铁路下来,牺牲的人相当于一个大的战役。据初步统计,建国以来,在和平建设中共有5105名铁道兵战士为铁路献身!当你乘火车时,请留意一下铁路两旁的烈士陵园吧。那里,长眠着多少年轻的生命!他们是路之魂,也是中华民族之魂!”
……
是啊!铁道兵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人。那么,他们的动力源泉在哪里?是什么?仅仅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字眼,还不能足以说明问题。笔者一遍又一遍地读《苍山碧水长相忆》,一次又一次地追问,最终从《苍山碧水长相忆》中找到了答案:“我在一个连队看到这样一副对联:‘走小路,开大路,勇士脚下条条路;舍小家,为大家,祖国怀中处处家’。这对联,不正是他们博大襟怀,高尚情操的生动反映么?”
这种家国情怀,是支撑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基石。没有这种基石,任何一个个体都难以成事成大事;没有这种基石,你无法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走的顺畅;没有这种基石,你将会失去灵魂,茫然无所应对,不知人生的方向走哪里。
笔都把铁道兵的这种家国情怀提炼成12个字,即“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正是因为铁道兵有这样的12字思想和精神,所以他们能“飞笔”千重山,“泼墨”万道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这就是铁道兵的动力源泉!这就是铁道兵的伟大灵魂!这就是铁道兵的如松柏般的常青树!
最后要说的是,笔者要衷心感谢冯复加先生,是他写出了座标扛鼎之作《苍山碧水长相忆》,使笔者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思如泉涌 ,笔若鹰飞 ,一口气写出了两篇评论文章,即《为<苍山碧水长相忆>呼》、《伟大的作品必须拥有伟大的灵魂一一为<苍山碧水长相忆>呼2》,紧接着,又写出ㄍ铁道兵赋》,又作词、作曲,写出《铁兵歌一一献给英雄的铁道兵》,又撰写出这部《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一一<苍山碧水长相忆>的回声》的书。
苍山有情,碧水着意,苍山碧水长相忆,真是值得长忆,长忆,长忆……
自 序
“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的思想和精神,如今愈来愈少被人谈论,甚至被嘲讽。惟其如此,眼下写这本《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一一<苍山碧水长相忆>的回声》的书,显得更为重要。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嘛一一试问,谁说人不需要精神呢?
我一贯认为,精神原子弹比物质原子弹更有威力。物质原子弹摧毁的只能是有形的实体或是血肉身躯,而精神原子弹夺取的是无形的心灵高块!锋利的宝剑可以削铁如泥,但怎么也奈何不了无影无踪的思想。无形乃大,无形则刚,无形无量,无形无敌!
在铁道兵兵改工前后,对铁道兵35年历史做系统回顾、总结的重要作品有三篇:一是新华社驻铁道兵的记者陈远谋发表在1982年《半月谈》上的通讯《铁道兵的功勋》;二是铁道兵最后一任司令员陈再道的回忆录中的一章《万水千山铸忠诚》;三是冯复加先生写的《苍山碧水长相忆》作品。这篇作品,是对铁道兵历史做“盖棺定论”的“宏大”作品。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情漫山河》作品集中,《苍山碧水长相忆》作为压轴之作,排在书的最后一篇。
好作品永远不会过时。四十多年过去了,《苍山碧水长相忆》青春仍在。对这篇作品,老铁道兵战士,中国铁建员工,都有阅读的愉悦,回忆的满足,精神与情感的慰藉和提升。这究竟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冯复加先生写出了铁道兵的伟大灵魂,即“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这种思想和精神,史无前例,堤瑚灌顶,振聋发聩!
正因为铁道兵拥有“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的思想和精神,所以什么艰难困苦,什么流血牺牲,他们都不怕,都不在话下,都可以藐视之,克服之,战胜之!他们都是强都,都是英雄,都是面对挑战,面对危难,面对生死能够战胜自己的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比占领一座城市的人更伟大!
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存在、苍穹比肩的是精神!铁道兵以其崇高的修为铸就的“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的思想和精神,是不尽的力量,是不灭的光明,是不朽的丰碑!
愿千千万万、英雄丶伟大的“铁兵”们,继续“有大我无小我,舍小我撑大我”,“飞笔”千重山,“泼墨”万道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到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82万字待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