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国学经典摘录有想(十)
马秀云
人非生而知之,学而践之。《大学》经典摘录有想之十。愿以文铺路,心能相通,路有光明。
原文摘录: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因此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即便不离开自己的家,也能够完成关于治理国家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康诰》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当父母的人啊!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藏于心中的东西不能推及别人,却能使别人理解,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个人感悟:
这一章原文中还录入了《诗经》中的几段文字,如“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兄宜弟”等等,都是《诗经》中关于一些家庭成员关系的。与《诗经》相结合,我想是要增加齐家理论中的美感,古代人的骨子里也是很浪漫的,后来才增加了理论的部分来说服人,《诗经》大部分是以美感带动人们好恶的感情的。
齐家,从理论上说是修身的成果,是治国平天下的条件。理论上是一家不能治理好怎么能治理好天下?可实际上一生未婚的各国领导干部和演艺界明星也不乏其人。尤其是现在的青年人,高学历的目的至少是齐家这一观点,似乎很模糊。口头上说是成家太累,又是车贷又是房贷,实际上是对人伦没有一个起码的认识。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随随便便成功的,如果连成家都望而却步,哪怕何谈立业和为社会做贡献呢?
当然齐家并不容易。古语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如果不知道修身,修身没有修为,那么家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这些问题会一代代传递下去,让子孙苦不堪言麻烦缠身。现今社会这个因为修身不到位甚至不修善修恶而导致的家庭问题尤其明显。
有一些父母从他的父母那里只学到了自私,所以他的孩子只会自私,不结婚是他们痛苦的唯一的选择,因为这样是最自私的唯一途径。他们的心里容不下第二个人,更容不下去生孩子照顾孩子。所以当我们面临孩子的问题的时候,有几个父母是反观自身,知道是自身出现了问题?知道修身不是束缚了自己而是解放了自己面向幸福的那一面?
我们都说家风,有几个家长知道,你以为的自私自利只是自己一个小小的毛病,实际上就形成了这样的家风传给了孩子。很多人以为自私自利是社会风气,自己这样做只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实际上助长了社会风气,并且破坏了自己家庭的幸福。你的每一个小小的错误坚持不懈以后,就是给孩子榜样,会在孩子眼里放大十倍、百倍。很多人会说某某家庭父母都性格不好,但是孩子非常有出息带人也宽厚。那是你不知道这个孩子曾经做过怎样痛苦的挣扎,经历过怎样四面碰壁的打击。中国有一副经典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忠厚”和“诗书”仅看字面你就觉得一片祥和,如果以此为方向,你才会发现“哦,原来世界就该是这样美好的”。可惜的是大学毕业证甚至博士毕业证,也未必是和“忠厚”“诗书”挂钩的。
成功是什么?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