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千山
三月初,兴安县城。人们大都还穿着厚实的冬衣,灵渠两岸,早已桃红柳绿。漫步灵渠,寒风习习,游人稀落。但清澈欢快的渠水上,偶尔划过的一两条木船,反而让心里多了一份清静和安宁。
修建于公元前218年的灵渠,沟通了湘江漓江,是中原人流、物流,通往岭南,经合浦出海的重要通道。它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也为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人们把它称为与长城、兵马俑并列的秦始皇时代的中国三大重要工程。
历经2200多年的历史风雨,灵渠丝毫不见衰老之相,反而尽显时代的生机活力与历史厚重。最具智慧的标志性建筑分水嘴,气势还是那么恢宏,建筑还是那么完整。尤其是当年三分入漓七分入湘的设计标准,虽经2000多年的潮起潮落,风吹雨打,今天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
第一次到灵渠是2000年,也是3月份。应乐满地经理之邀,我与报社部分记者到兴安县城过三八妇女节。那时的乐满地,所有的娱乐项目都需要排队等候,周边省市不少人都会赶过来游乐。用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灵渠两岸,也是游人如织。陪同我们参观的乐满地公司市场开发部部长,对灵渠的历史典故颇有研究,她每一处的介绍都让我们印象深刻,尤其是把分水嘴与都江堰联系起来的讲解与对比,更让我们深感震撼。两天时间,我们体会了乐满地的现代娱乐,也感受了灵渠的文化底蕴。兴安县城的干净整洁,县城人的文明礼貌,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因为那时的报道任务重,我没有写下一点见闻与感想之类的东西。反倒是这次的灵渠之游,让我有了写一点东西的冲动。20多年了,灵渠还是那条灵渠,乐满地还是那个乐满地。但是灵渠的水已不再是那时的水,乐满地的乐也早已不是过去的乐。尤其是当年那些意气风发的游者,如今已是两鬓斑白,步履沉重,真正的物是人非呀。
灵渠之水,一如历史的长河,见证了一代代普通人的生老病死,也淹没了众多王侯将相。但史禄等四位建设者,尽管公园为他们树立了金身雕像,但游人又或者是知道灵渠的人,一定不会是因为雕像而记住他们。他们的名字就像灵渠一样,早已被深深地镌刻在大地上。灵渠在,他们的名字就在;灵渠不在,他们的名字还将在。我不由想起了当下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上。是啊,那些修建郑国渠、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造福于民的工程的领头人,人们一定不会忘记,历史也一定不会忘记。反之,那些为了名留青史,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树碑立传的人,历史的风雨早已经把他们冲刷得无影无踪。诚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描写的一样:帝王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即便留下了什么名声的话,无一例外都是骂名。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面前,谁又不是过客呢?我们不能决定身后留下什么名声,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评判标准。但在有生之年,尽自己的能力,做一两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善事,至少不做违背良心的坏事,这才是极为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