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94)——马陵之战
——洛阳白江永撰文
《史记·孙子列传》:“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名大将叫庞涓,是兵法大师鬼谷子的弟子。他指挥魏军打了不少胜仗,自以为是了不起的军事家。可是他心里明白,他的同学齐国人孙膑,本领比他强得多。庞涓居心不良,妒忌孙膑的才能,设诡计陷害了孙膑,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后来孙膑被齐国的一位使臣相救,齐威王十分敬重孙膑。
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统兵攻赵,一路长驱无阻,直抵赵都邯郸,齐国决定救赵,拜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孙膑审慎把脉战局,指出应“批亢捣虚”,提出要“围魏救赵”。稍后齐佯攻平陵示弱,主力却奔袭魏都大梁。经过喋血鏖战,庞涓攻克邯郸,却又被迫回师,解救大梁险情,但归途到桂陵(河南长垣西北)时,遭到齐军的埋伏截击,庞涓率残兵败将,狼狈逃回到魏国。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未元气大伤,但实力受损,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公元前342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岌岌可危,哀求齐国救援。孙膑再献奇谋,既救韩,却又隔岸观火。齐威王待魏韩火拼疲惫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突然猛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庞涓不敢恋战与韩国,急率魏军主力,回师殊死决战。
孙膑因势利导,以强示弱,随之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在马陵预伏重兵。路上庞涓观察齐军扎过营的地方:第一天的炉灶数,足够10万人吃饭用的;第二天的炉灶数,够5万人吃饭用的了;第三天的炉灶数,只够3万人吃的了。庞涓放了心,笑着说:“我就知道齐兵都是胆小鬼,到魏国才3天,10万大军就逃散了一大半。”他下令急追齐军。魏军一直追到马陵(现洛阳新安县石寺孤灯村南马陵道),天渐渐黑了,马陵道在两山之间,路很窄,两旁都是深涧。这时,有士兵报告:“前面山道都用木头给堵住了。”庞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只有一棵大树没被砍倒,大树上还有一大片树皮被砍掉了,上面好像还写着字。庞涓命人拿火把来,借火光一看,他大惊失色,原来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落款是“孙膑”。 此刻庞涓想撤兵已来不及了。这时四面杀声震天,不知有多少支箭一齐射来,齐军已把魏军团团围住了。庞涓身中数箭,他已无路可走,就在树下自刎了。10万魏军就此全部覆灭。原来孙膑使用诱兵之计,一路上造成齐军逃散的假像。他料定了庞涓会在追到马陵,早在此处设下了埋伏,他吩咐士兵:只等树下火光一起,就一齐放箭。庞涓死得其所。庞涓内心狭隘阴暗,缺失为将胸襟,性格傲慢轻狂,缺少为将胆识。随着孙庞斗智终结,魏国的强国梦想,画上了残破的句号。此后人们把“谋害同门、背信弃义”的庞涓雕塑在檐角尽头,以警示后人。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国势由此一蹶不振,自此魏国再也无力扩张,失去了霸主地位。战国进入秦齐并霸阶段。马陵之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孙膑的名气传遍了诸侯国,后来孙膑不愿再作官,就隐居去了。但他写的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