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粱穗尖上跳舞的乡土史诗——评徐玉正《幸福一家》
在中国画的星河里,"幸福"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当徐玉正用沾满泥土芬芳的笔触在宣纸上铺陈出《幸福一家》时,那些跳跃的墨色线条与斑斓的设色,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生命传承的古老寓言。这位横跨农民、军人、企业家多重身份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在娄筐构筑的方寸天地间,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画面中央,金灿灿的高粱穗编织成巍峨的丰碑,沉甸甸的谷粒折射出秋阳般的光泽。这种近乎狂放的大写意笔法,恰似退伍军人出征时踏破关山的豪迈气概,又蕴含着民营企业家开疆拓土的魄力。而立于高粱之巅的黑母鸡,宛如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黑色翎毛间跃动着警觉的目光,守护着脚下的三只雏鸡。画家巧妙地将小写意的细腻融入其中:或蜷缩啄食的憨态,或昂首张望的稚趣,或扑翅欲飞的轻盈,三个生命个体构成了充满张力的黄金三角。 在这幅承载着多重身份的艺术家中,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份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作为生长于肥城沃土的农家子弟,他深谙"一穗高粱一粒汗"的真谛;军旅生涯赋予他对家国的忠诚守望;而经营企业的经历,则让他更能洞察时代跳动的脉搏。当这三重人生维度交汇于画笔之下,便诞生了既有金石之力的构图,又饱含温情的笔触。那些看似随意流淌的赭石色块,实则是艺术家对土地的深情叩问;零散点缀的朱砂红点,恰似新时代政策在田野间绽放的火花。 在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幸福一家》超越了普通的花鸟题材。它既是个人记忆的诗意重构,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诠释。当老母鸡守护的不仅是血脉延续,更是整个农耕文明的薪火相传;当高粱筐承载的不单是五谷丰登,更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将个体叙事升华为时代精神的创作自觉,使得作品在传统花鸟画的框架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站在二十一世纪回望,徐玉正的这幅作品犹如一扇雕花木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当代中国农民的精神图谱。那些在高粱穗尖起舞的生命,既保持着农耕文明特有的坚韧与淳朴,又焕发着新时代的自信与活力。这或许正是这幅作品最深刻的艺术价值——它不仅定格了一个家庭的幸福瞬间,更为整个民族描绘了走向复兴的精神图景。
《观徐玉正先生〈幸福一家〉题诗》
金浪涌时秋作屏,戎装未卸立娉婷
商海经纶凝彩翼,乡音俚语化丹青
三雏戏粟风生趣,一母擎天日耀庭
注:本诗通过"金浪涌"展现高粱丰收的壮阔,"戎装未卸"暗合画家军人出身,"商海经纶"呼应其企业家身份。后两联聚焦画面细节,以"擎天"喻母鸡护雏的雄姿,"戏粟"绘雏鸡嬉戏的灵动。尾联升华主题,借"葫芦棚下有雷霆"既隐喻画作中蕴藏的磅礴力量,又暗指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中蕴含的巨大潜力,与画家在两会期间以画献礼的创作动机形成深层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