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想起“她”
杨春杭
202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到了,这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民主、发展的节日。环顾四周,芳华待灼,春色满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现代女性,如同簇簇花朵绽放在阳春三月,将世界装点得生机勃勃、熠熠闪光。
可就在最近,我参加了一个由大多数女性参加的公益活动。这些女性,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她们知性优雅,谈吐自如,举止得体,落落大方,在这个明媚的春日里,显得格外靓丽。可没有想到的是,闲谈中获悉她们大多30岁左右的年龄却仍待字闺中,其中竟有几个声称自己乃不婚不育主义者,甚至有两位已年愈38周岁,仍处于单身状态,似乎还没有谈婚论嫁的打算。
人们常说,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毋庸置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妇女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她们积极投身革命和建设,抗争、拼搏,开拓、奋进,牺牲、奉献,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伟大的人力资源”。改革开放中,一批有胆识、懂经营、敢创新的女性,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成为女厂长、女经理。新时期的中国女性,更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辗转腾挪,大显身手,为世界讲述了精彩的中国故事。
近年来,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的现象愈演愈烈。并且现在的许多女公务员、女教师、女医生,还有银行的女职员,长相很好,身材很好,气质极佳,但是她们很多却是大龄青年。可反观那些没读多少书,长相也不算好看的,甚至是离异还带孩子的女人,她们说嫁就嫁出去了。难道是读书越多婚配越难?
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推迟甚至放弃婚姻和生育。不婚不育潮的背后,究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还是一场潜在的社会危机?讶异之余,我想起了“她”字的由来。
很多人知道,在现代汉语中,“她”用来表示女性。但在100多年前,“她”这个字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中,第三人称代词古人多用“之”或者“他”字代表,这其中并没有男女性别的区分。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他”字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他”字在第三人称代词领域出尽了风头,可谓独领风骚。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常用的特指第三人称的“她”字,是近代才有的。说到这件事,就不得不提起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先驱人物——我国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在翻译这些欧美文学作品时,感觉使用“他”代指男、女和所有东西,太笼统无法区分性别,容易造成混淆和不便。刘半农开始思索,寻找一个字来表示第三人称的女性,来对应英语中的“she”。于是,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刘半农灵感迸发,他站在寓所阳台上,抬头遥望着夜空中的月亮,忽然他的脑海中想到了一个能指代女性的字,那弯弯的弦月不正是这个字的偏旁——“女”吗?他立刻写信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在上海的鲁迅。在此之前,鲁迅曾经尝试从《诗经》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采撷“伊”字来代指女性,但是,“伊”来自于古汉语,是一个文言字,当时普遍提倡使用白话文,“伊”字不符合新文化运动的观念和思想。另外,“伊”用在书面语中还可以,但在口语中用“伊”很别扭,也很难普及。于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刘半农创造了一个“她”字,可与“他”字并用。不仅如此,刘半农还创造了第三人称“它”来表示除人以外的所有事物。鲁迅的这篇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她”字遭到社会各界的反对和抵制,当时甚至许多作家对“她”字也不认同,如著名作家胡适、钱玄同、寒冰等,起初也认为:根本没有必要造这个“她”字。
更值得回味的是,除了作家外,这个字更是遭到了当时女性的谩骂和抵制。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女性由于接受了高等教育,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她们认为既然提倡男女平等,为什么女性不能使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他”,而要再创造一个新字“她”代指女性呢?这是不尊重女性,歧视女性的做法。公众杂志《妇女共鸣》还发文指出,刘半农创造的“她”偏旁部首是个“女”字,这是暗喻女性不是人,侮辱女性的人格,因为当时很多偏旁为“女”的汉字,大多数含有贬义,如“娼”“妖”“婊”等。由于当时的女性强烈反对使用“她”字,刘半农便成为了所有女性的攻击对象,从此被骂了整整三年。
1920年6月,已到英国留学的刘半农,在读了国内关于此事的争论文章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正式写了一篇研究文章——《“她”字问题》。他在文章中说:“人类文明是在不断进步的,古代没有的字我们就不能创造吗?如果我们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地做事,又怎么能创新呢?”他认为,如果要将“她”字推广出去,就要勇于实践。为了“自证清白”,他身先士卒,用“她”字给妻子朱慧写了一首情意绵绵的小诗——《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第一次使用“她”字创作的这首脍炙人口而又闻名天下的诗,表达了刘半农对爱人的思念(后来有人说亦是对祖国母亲的思念),1926年,赵元任给这首诗谱了曲,百代公司又把它灌制了唱片。从此,这首歌成为了一首名曲,被人们广为传唱。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她”字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且得到了官方的默许。1932 年教育部正式把“她”列为常用字,逐步走上了社会、文学、文字和政治的舞台,并一直沿用至今。而今这个“她”字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专指女性,现在我们也用“她”来指代我们的祖国母亲,以及很多美好的事物等。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改变了汉语中第三人称性别容易混淆的现象,推动了女权时代的到来。按理说,刘半农对汉语言的发展功不可没,可为什么那时却遭到了已受“五四”运动影响思想观念已经开始大转变的全体女性的反对、痛骂、唾弃和抵制呢?
仔细想来,这或许是女性在当时新文化运动中追求平等、民主、自由的一个误区。结合现实生活,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也不想生育,到底是清醒还是不清醒?是理智还是不理智?是不是也是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的另一个误区?这是一个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的重大社会问题。
事实上,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受一些所谓“思想解放”人士影响,许多新的观念和理念也随之而来。然而,有些人对“思想解放”的理解却出现了偏差,甚至走向了极端。比如,将婚姻自由曲解为对婚姻的儿戏,无视婚姻在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力,甚至将“真爱至上”诠释为可以肆意介入别人的家庭。
回首过往,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女性依附于男性,局限于家庭,毫无地位可言。对于她们来说,嫁人生子、相夫教子、孝顺公婆、操持家务是她们唯一的事业,绝大多数女性也从未想过改变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使得中国女性几千年来都被排斥在教育之外。因此在文学中,女性也没有自己独立的代表文字,只用“他”统称。他们最早以卑微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文字中。甲骨文中的“女”是象形字,其形态像一个屈膝、两臂交叉在胸前的人,这是古代女子的典型姿态。甲骨文中的“妇”由“女”和“帚”构成,是女性拿着扫帚在打扫卫生。甲骨文中的“妇”“女”冲破束缚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妇女”。对中国妇女来说,从“妇”“女”到“妇女”,再到今天“妇女节”的主角,跋涉了几千年。女性这一路走来,栉风沐雨,翻山越岭,趟水过桥,几多辛苦,几多不易。
毋庸讳言,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较高,包括有比较稳定的工作,有独立经济来源,需要掌控好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平衡,还要维护双方亲戚关系等等。《红楼梦》里提到,女人是水做的,既柔且坚。水滴石穿,水能载舟,说明很多时候女人的意志力是很顽强的。伟人所讲“妇女能顶半边天”,说的是女子的能力并不比男人差。当今社会,作为一名女性,“洗手作羹汤”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她们既要下得了厨房,上得了厅堂,又必须多专多能,才算符合时代的要求。
单从家庭这个角度来说,女性这一生,会有多种角色。比如“小棉袄”这一称呼,说明父母对女儿的爱之深沉。歌词中“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她,只为了一声爸妈。”这句歌词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再如“甜蜜女友”,这是一个女人开始成长的里程碑。这时候,女人在被人爱的同时也更多地在学着去爱别人,去为对方付出。一声甜蜜的问候,会点亮男性的夜空,装点男性的梦境。第三种角色“为人妻子”,这是人生中扮演的很重要的角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随着身份的转换,为人之妻的女性,承载了更多的家庭责任,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使命。作为妻子,可以给一个男人以温暖的心灵港湾,更是丈夫工作与生活上的坚强后盾。第四种角色“母亲”。其实,女子这一生,最幸福的应该是做母亲。“女子本柔,为母则刚”。在传统观念中,做了母亲,这一生才算终于完整。因为孩子出生后,成熟的女性就将收集到的种种母爱编织成一个充满温情的摇篮献给儿子或女儿,让他们幸福地卧在这个摇篮之中。随着孩子的长大,另一个女人或男人出现在孩子的生命中,再渐渐地取代自己的位置。以此反反复复,才有了生命的延续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后来,女性还会有婆婆或岳母等角色的转换,随之而来的需要做好各种心理调适。
有那么多美好的社会角色需要扮演,有些女性为何却选择不结婚呢?仔细想来,或许是背后的社会变迁带来的思想观念与个人选择。
究其缘由,女性不愿结婚不想生育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经济压力、职业发展的考量,也有个人价值观的变化。女性在30岁后选择单身的原因有很多,与社会环境、个人观念和风险意识等因素有关。女性教育提升和职业机会增多,婚姻观念变化,追求经济独立和情感满足,致使很多女性认为单身更轻松自在。有的从小就受到西方思想的熏陶,认为女性应该独立自主,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和空间。她们认为结婚是一种很沉重的生活状态,要照顾家人、要做家务、要养孩子,从而认为结婚是一件得不偿失很不划算的事情。另外,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社会对女性选择更宽容,导致更多女性选择不结婚或推迟结婚,尊重个人选择成为重要趋势。过去,婚姻被视为成家立业、社会认同的标志,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将婚姻视为一种情感选择,而非生活的必需。对于一些女性而言,选择享受单身生活中的自由和独立,而不去为了“社会规范”或“家庭责任”去结婚。还有女性认为,结婚并不一定能保证幸福,尤其是当看到许多婚姻因不和或不忠而家庭破裂时,这让她们更加审慎地看待婚姻的选择,从而觉得“完美婚姻”太渺茫、“理想婚姻”难实现。
对于一些女性,“恐婚”心理的存在也不容忽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不知道被多少人谬误和误导。其实,这句话中的“婚姻”不是指婚姻制度,也不是指爱情的结果,更不是指婚姻生活,而是指婚姻登记后拿着那个红色“结婚证”袖珍本这个单纯的事件。很多女性对那个穿着婚纱、胸前佩戴着红花、在庄严的证人面前海誓山盟的情景感到恐惧,觉得那个情景似乎标志着自己女孩时代的结束,标志着自己要进入无边无际的世俗生活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她们可能会觉得,以自己的条件结婚后很难找到正确的位置,既无法做一个小鸟依人的小女人,又不可能像一个单身贵族那样生活;既不能像那些职场女性那样风光无限,又不能像那些传统女性那样获得稳定的安全感。
如何研判不婚不育思想的对与否,年轻人究竟是选择结婚还是单身,按理说,我们应该尊重个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社会的发展应该让每个人都有自由决定自己生活轨迹的权利,而不应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让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但无论如何,不婚不育不应成为一种潮流。
不婚不育潮的蔓延,正在对社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严峻。年轻人口比例减少,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这将给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带来巨大压力。其次,家庭结构的变化将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传统的家庭模式正在被打破,单身家庭、丁克家庭(双收入无子女家庭)等新型家庭形式逐渐增多。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功能正在弱化,其功能的弱化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断层和社会凝聚力的下降,甚至影响社会的长期稳定。此外,不婚不育潮还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年轻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下降,这将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消费市场的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与婚姻和生育相关的行业,如教育、婚庆、母婴用品等,将面临市场需求萎缩的挑战。
面对不婚不育潮带来的挑战,社会各界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作为政府,应加大对生育和家庭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生育补贴、延长产假、完善托育服务等措施,减轻年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生育意愿;作为社会,在尊重个人的选择,为不同家庭形式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转变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个人,也应理性看待婚姻和生育,以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以及面向未来的考量。
春来百花吐香,女性恰似春光。女性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更是自己。愿所有女同胞不负时光的馈赠,努力活成自己喜欢别人也喜欢的样子。“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上升。”德国诗人歌德在《浮士德》中这个经典名句,在今天应该被更多地提起。
祝福天下女性节日快乐,幸福美满!
作者简介:杨春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东营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顾问。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