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思考
——写在雷锋纪念日
《传承与思考》写在3月5日雷锋纪念日,作为对这种伟大精神的深情回望与思考。
雷锋,以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永恒的奉献之歌,他的精神跨越时空,在新时代依然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一、新时代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诠释。
在当今社会,雷锋精神的传承处处可见。活跃在大街小巷的志愿者们,无论是为贫困地区捐赠物资,还是在社区为孤寡老人提供帮助,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在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逆行而上,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舍小家为大家,这何尝不是雷锋精神的当代体现?还有那些默默坚守岗位,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业绩的劳动者,他们秉持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将钉子精神融入日常,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
二、雷锋精神如何传承
前不久,北京经开区合唱协会表彰了一批优秀团队和文化志愿者,并在春节前后,历时一个月的时间,以视频和美篇为媒介,通过亦城之声网络平台,连续展播“讲好亦城合唱故事”和“最美志愿者每日一星”活动。宣传推广23名“最美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引起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无疑是对雷锋精神的有效传承。
传承雷锋精神,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个人而言,它是培养良好品德、塑造高尚人格的指引。当我们践行雷锋精神,主动帮助他人,内心会收获温暖与满足,人生境界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升华。从社会层面看,雷锋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黏合剂。它让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与互助,消解冷漠与隔阂,使整个社会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新时代,传承雷锋精神需要我们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从身边小事做起,用点滴善举汇聚成爱的洪流,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
三、传承中面临的挑战
在传承雷锋精神的征程中,深入思考其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应对之策,是让这一精神持续焕发生机的关键。随着时代发展,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部分人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对雷锋精神产生了质疑,认为无私奉献在现实中难以立足。同时,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让人们无暇停下脚步去践行雷锋精神,导致其在日常行为中逐渐淡化。此外,雷锋精神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也遭遇困境,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使得人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流于表面,难以触及精神内核。
四、几点思考
要突破这些困境,我们需要从教育、社会氛围营造和传播方式创新等多方面发力。
第一,在教育体系中,将雷锋精神深度融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仅通过书本知识,更要借助实践活动,让人们在亲身体验中领悟雷锋精神的内涵。
第二、在全社会,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对践行雷锋精神的个人和群体给予充分表彰与奖励,营造 “人人学雷锋、人人做雷锋” 的浓厚氛围。
第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制作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内容,以故事化、沉浸式的方式讲述雷锋事迹,让雷锋精神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内心,实现从 “知道” 到 “做到” 的转变 ,使雷锋精神真正扎根于时代的土壤。
综上 ,本文仅为一孔之见 ,创作动机源于一种社会责任感,还望有识之士补充完善!

作者简介
郑春玲,中共党员,高级讲师。原中共长春市朝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区精神文明办主任。曾参与编著《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等理论书籍并任副主编,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文脉缘》一书,收藏于吉林省图书馆。《面向新世纪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等多篇理论文章公开发表并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