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片深情的红土地
文/一叶禅
这是一片深情的红色的土地。
红土地静卧于红崖湾的怀抱之中。红崖湾,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这里山湾的崖上土质呈现出鲜艳的红褐色,故而叫做红崖湾。而这里的土地,同样是一种深邃的红褐色。
红崖湾,是我留存最多回忆的地方,同时也是布满我无数脚印的所在。我对红崖湾怀有的那份情感,远远超出了我对自己村庄和家园的情感。
事实上,红崖湾完全可以算作是我的第二个家园。从八十年代初包产到户之时起,父亲便一直在这儿放牧。这里不但有我家的草场、土地,还有父亲的那间小屋。红崖湾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时光与情感。
包产到户之后,我家在这儿分到了四亩多的地。其中有一片地面积达三亩多,我们将其称作大地。另外还有一亩多的自留地,我们唤作自留儿。之后父亲又开垦出了几分地,我们叫它生地。再后来,大姐夫从部队退伍后入赘到我家,还承包了他所在部队的土地,那片土地我们则叫做部队地。每一片土地,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宛如我们的乳名一般。
红崖湾的这些土地均为水浇地,并且是能够种植麦子的土地。经由我们一家人的辛勤努力,我们吃上白面的时机比别人家要多。
我家的羊圈、牛马圈都在红崖湾。每年积攒下来的家粪比别人家要多很多。在夏天的时候,每下一场雨就会拉土去垫一次圈。到了秋天,父亲转场到秋窝地之后,圈里的羊粪和垫的土又会被清除出来,堆成一座小山似的。羊粪经过自然发酵后就成了最好的肥料。曾经,我家的家粪引得村民们十分羡慕。我家的庄稼也长得比别人家的好,收成自然也不错,能够经常吃上白面,不再是我们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当然,我家所投入的辛劳相较别人家而言是更多的。
红崖湾,那是一方令人魂牵梦萦的乐土。忆起儿时,懵懂无知的我,听着《南泥湾》那悠扬的旋律,竟天真地以为歌里唱的便是这红崖湾。
当春日的暖阳温柔洒落,整个红崖湾便从沉睡中苏醒。拉家粪的马车、驴车穿梭于田间,车轮滚滚,奏响一曲生机勃勃的春之乐章,热闹非凡。播种时节一到,那场面更是震撼人心。湿润的土地尽情散发着独有的芬芳。每一家的地头,都有袅袅炊烟悠悠升起,那是劳作的人们在准备简单却温馨的餐食,给这繁忙的春日增添了几分烟火气息。
夏天,长高鸟和其它各种鸟儿欢快的啼鸣声此起彼伏,为红崖湾带来别样的灵动。女人们弯着腰,蹲在绿莹莹的田间仔细除草,身影在绿意中若隐若现。一旁的龙鳞杨郁郁葱葱,繁茂的枝叶交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小孩子们则在田间地头嬉笑玩耍,他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上空,为这明媚的夏日增添了无尽的活力。
待至秋天,红崖湾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画卷。村民们手持镰刀,挥镰割田,动作行云流水。空气中弥漫着新割庄稼独有的醇厚香气,混合着地头炊烟里清茶的淡淡幽香,让人沉醉。村民们隔着老远相互大声打招呼,亲切的问候声在田野间飘荡,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与生活的温情。这美好的秋日景象,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心中永不褪色的美好画卷。
冬天来临,红崖湾瞬间安静下来,仿佛被大自然按下了静音键。我家和隔壁家的牛羊,在广袤的红土地上自由自在地漫步、觅食,它们悠闲的身影为这寂静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灵动。被牛羊踏碎的麦秸,化作了父亲小屋烟囱里缓缓升起的炊烟,那袅袅炊烟,带着家的温暖与安宁,缓缓升入冬日的晴空,诉说着岁月的静好与生活的质朴。
曾几何时,红崖湾的山沟、地头、林间,悄然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垃圾。那片原本肥沃的红土地,也逐渐被这些垃圾侵蚀,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每逢下雨,山洪裹挟着倾倒在山涧里的垃圾,一股脑儿地冲进农田,让红土地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许多土地不堪重负,被村民无奈遗弃,有的则响应退耕还林的政策,种上了小松树,只是地里的荒草长势迅猛,甚至比树苗还要高。
即便如此,大姐和妹妹始终坚守着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山根下的几块地,年年都逃不过被洪水掩埋的命运,很多时候竟然颗粒无收,但她们从未想过放弃。她们在地里种上豆角、蔬菜,这些农作物,不仅是她们辛勤劳作的成果,更成为姊妹聚会的情感纽带。
到了秋天,挖洋芋的时节,姊妹们便会带着家人一同前往,在田间嬉笑忙碌,享受拾洋芋的乐趣。大姐夫和妹夫则在地头支起锅灶,煮上一大锅热气腾腾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却美味的大锅饭,欢声笑语在田野间回荡,那画面,温馨又美好。
九十年代初,伴着二姐、三姐出嫁以及我考上中专,我们三人的土地被取消了。好在大姐、弟弟、妹妹的地依然存在,大姐和妹妹也在此安家了,这让我的灵魂有了栖息之所。
每次到大姐和妹妹家,我都会沿着地埂踱步慢行,寻找心里的一种踏实感。这片土地,它的每一寸纹理、每一粒尘土,都仿佛刻写着往昔的故事,走在土地上,我切切实实有一种心灵的慰藉。
去年,妹妹跟我讲起退林还耕的事儿,好多土地都恢复了原本的模样。天桥山成了旅游景点,政府大力开发,不仅修了平坦宽阔的路,还修建了宽敞的水渠。有了路,游客纷至沓来,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有了水渠,农田灌溉得到保障,农作物茁壮成长,山洪也不再肆意流淌。曾经被遗弃的土地,如今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退林还耕政策的推动下,加上天桥山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姐和妹妹家的农田迎来转机。去年,她们悉心照料的洋芋和菜籽喜获大丰收,颗颗饱满的洋芋、粒粒充实的菜籽,都是她们辛勤劳作的勋章 ,也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新生。
春节刚过,我们一家人便前往大姐和妹妹家串门。一番热热闹闹的聚餐后,我和妹妹沿着地埂漫步,我们走走停停,回忆曾经一起渡过的岁月。
脚下的土地,一道道犁痕宛如岁月的纹路,有些地方新被开垦,焕发出别样的生机。曾经被弃置的土地,如今再度被人们珍视,看着这一幕,我的内心满是感慨,心潮久久难以平静。虽说我已不再拥有自己的土地,可那份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热爱,却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削减。
今年,89岁高龄的伯父也离开了我们。他是在这片红土地上辛勤耕耘过的最后一位父辈。伯父曾跟我讲起,当年是他带领着父老乡亲,一铁锨一铁锨地开垦出了这片土地。回忆往昔,他满是怀念,那时候村民们齐心协力、一同劳作,虽说身体劳累,心里却满是欢喜。
只要一说起土地,伯父的脸上就写满眷恋。他说:“开垦后的这些土地,救了老百姓的命……”
这片承载着无数回忆与深情的红土地啊,岁月的洪流中,它默默承受着风雨无情的侵蚀。洪水肆虐时,浑浊的浪涛席卷而过,将它的肌肤撕裂;垃圾倾倒处,污秽逐渐渗透,让它的脉络淤塞。发展的浪潮也曾使它被弃置一旁,陷入短暂的荒芜。但红土地从未屈服,在退林还耕的政策春风下,它再度焕发生机,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村民们对美生活的不懈追求。
那片红土地啊,永远都是我情感的寄托与心灵的栖息之地。 伫立在地埂之上,我脚下是坚实的土地,眼前这片红土地,安静而又深沉,它不发一言,却好似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见证了曾经的荒芜与如今的新生。我望着它,满心都是眷恋与感慨,双脚像是被钉住一般,久久不愿离去。
这片红土地,是一种记忆的载体,承载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见证着我们一家的坚韧与温情。
这片红土地,每一捧泥土都藏着往昔的温度。
儿时在田埂上奔跑的脚印,少年时在地里挥洒的汗水,还有与家人在田间劳作、相聚的欢声笑语,都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它是我生命的来处,是我灵魂的归依。
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我走向何方,这片红土地始终是我心底最柔软的牵挂,承载着我写不尽、道不完的思念与眷恋。
作者简介:
马富花,笔名:一叶禅,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青海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七期少数民族培训班学员,青海在线传媒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