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荠菜香
文/文均卓
前几天,家住郊区的亲戚打来电话说,他种的麦田里荠菜多,叫我们去剜了尝鲜。
我们这儿的荠菜,又叫地米菜,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野菜。它萌于寒冬,茂于早春,十来片锯齿状的绿叶,呈放射状,宛如一个清翠欲滴的绿色花朵,伏地盛开,万木百草还在畏怯料峭春寒时,它早已送来了春天的信息。田间地头,荒山野岭,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
以前,生产力低下,粮食匮乏,荒春头上,荠菜是缓解农民饥肠的一样珍贵野蔬。记得儿时放学后,和小伙伴们结伴去田埂沟畔挖野菜,荠菜因其清香可口,成为我们的最爱。若谁发现了长得肥嫩的荠菜,如同捡了宝贝一样,高兴得不得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食物充足,荠菜依旧是人们喜爱的时令鲜物。它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调剂了人们的口味。
来到麦田,碧绿的麦行苗间,一株株荠菜带着早春晶莹的露珠,水灵灵、绿莹莹的,令人喜上心头。一顿饭的功夫,我和老伴就剜了一竹篮荠菜。
回来后,一家人七手八脚的忙活起来。掐去根须和少数黄叶,洗净,热水焯下,去掉土腥味。打上十几个柴鸡蛋,在热油锅里摊出鸡蛋饼,随手敲碎,倒进剁碎的荠菜 ,加上调料油盐,一块炒拌均匀,盛进大瓷盘,即是别具风味饺子馅。青翠的荠菜,金黄的鸡蛋,白玉般的大瓷盘子衬着,看着赏心悦目,更别提香喷喷的味道直钻鼻孔,满口满腔都是春天清新浓香的气息。
难做的是饺子片。别人都干不来,只有老伴上阵。她系上围裙,卷起袖子,根据馅多少,舀面,和面,擀面,像玩魔术一样,个把小时,温润如玉的梯形面片即成。
大伙围在桌前,动手包起饺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赛看谁包饺子精致,好看。连小外孙女,嚷着也要包。
一会儿,三箅子元宝似的饺子包好。包好的饺子,留够一顿吃的,其余装入保鲜袋,放进冰箱。
待老伴煮好饺子,一个个迫不及待地盛上一大碗,狼吞虎咽起来。吃出了野菜独特的清香,吃出了早春的味道,吃出了岁月静好。
荠菜多,老伴想着法子吃。切碎的荠菜,加上盐、麻油和熟芝麻凉拌,清香爽口,味道鲜美。荠菜切碎和鸡蛋拌匀,摊成荠菜鸡蛋饼,吃起来别具风味。还可以做青白分明的荠菜豆腐汤,汤味鲜香,润滑肠胃。多食荠菜,还有清热、明目功效。
食荠菜,在我国历史悠久。《诗经》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句,大意是:谁说苦菜味苦,同我的痛苦相比,它简直像荠菜那么甜。说明荠菜很早已是先民口中的美食。宋代诗人晁说之有句“王孙旧肥羜,汤饼亦多惭”诗,更是称赞鲜美的荠菜馄饨,比王公贵族所吃的肥美的羊肉还要可口。
像“东风消尽门前雪,又见墙阴荠菜生。”“鲜荠登盘乍吐花,嫩苗争长傲春奢”之类赞美荠菜不惧严寒、随地而生、报信早春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
桃红柳绿,春暖花开,正是去野外踏青赏花的好时节。节假日,约三五好友踏青田野,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顺带摘几把荠菜,体验一下田野劳作,品味鲜美的荠菜,也带给我们一个别具意味的春天。
作者简介:
文均卓,男,襄阳市作协会员,多年的文学和文史爱好者,喜欢阅读、写作、旅游。有作品发表于《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农民新报》、《襄阳日报》、《汉水》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