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声动,农俗焕彩
—— 惊蛰节拾趣
作者/李咸化(山东济南)
“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宛如春天奏响的激昂战歌,以春雷为号,唤醒大地万物,也拉开了春耕大忙的序幕。它不仅承载着自然节律的变化,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渊源与多彩的农俗文化。分述如下:
一、惊蛰节的渊源
惊蛰,古称“启蛰”,这个名称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据《夏小正》记载:“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古人观察到,此时天气转暖,春雷乍响,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被惊醒,纷纷破土而出,因此将这一节气命名为“启蛰”。
到了西汉时期,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启蛰”被改为“惊蛰”,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名称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避讳文化对节气命名的影响。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45°,气温回升较快,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土壤开始解冻,雨水增多,春气萌动,大自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自然现象与古代农耕文明紧密相连,为惊蛰节丰富的农俗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惊蛰节的农俗
惊蛰节有以下习俗:
1、祭白虎
在一些南方地区,惊蛰日有祭白虎的习俗。白虎被视为口舌是非之神,每年惊蛰时节,它就会出来觅食,开口伤人。为了避免在新的一年里遭受是非口舌之扰,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白虎。祭祀时,用黄纸绘制的白虎通常被放在神坛前,人们会在白虎的嘴上涂抹猪血,让它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再在虎身贴上肥猪肉,寓意它能“吃了嘴软”,不再搬弄是非。这一习俗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却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2、打小人
与祭白虎类似,“打小人”也是惊蛰时节在南方地区流行的习俗。传说中,小人会在惊蛰这天出来作祟,给人们带来霉运和麻烦。人们便通过“打小人”的方式来驱赶小人,祈求一年顺遂。具体做法是,在街边摆上一张小凳,放上代表小人的纸人,用鞋子或小木棒对其进行拍打,同时口中念念有词,诅咒小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打小人”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传统活动,更多地成为人们宣泄情绪、缓解压力的方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吃梨
惊蛰吃梨是北方地区的一项重要习俗。“梨”与“离”谐音,吃梨寓意着与害虫分离,祈愿庄稼免受虫害,获得丰收。同时,惊蛰时节气候比较干燥,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具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吃梨也符合养生之道。在山西,还有一种说法是,惊蛰吃梨是为了纪念先祖。传说晋商渠家的先祖渠济,在明代时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此后,惊蛰吃梨便成了山西祁县的习俗,并逐渐流传开来。
4、春耕备耕
惊蛰过后,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土壤墒情良好,正是春耕的大好时机。农谚云:“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此时,蛰伏的害虫开始活动,农民们深知这一节气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纷纷投入到紧张的春耕备耕工作中。他们会抓紧时间耕地、施肥、耙地,为春播做好准备。同时,还要对冬小麦进行田间管理,及时浇水、追肥,促进麦苗生长。此外,各种果树也到了修剪、施肥的关键时期,果农们忙碌地穿梭在果园中,为新一年的丰收辛勤劳作。“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句农谚充分体现了惊蛰时节农事活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惊蛰节,宛如一座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其渊源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记忆,而丰富多样的农俗则生动展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现代社会,尽管许多传统农俗的形式和内涵发生了变化,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依然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乙巳蛇年惊蛰编辑于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