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咏慷,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在全国性报刊发表作品;1968年2月入伍,历任战士、台长、指导员、教导员、北京空军干事、某技勤所政治处主任、总后勤部机关刊总编室主任等,先后毕业于空军学院政治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鲁迅文学院;曾被评为空军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和自学成才先进个人;著有长篇小说《南泥湾》《东江剑魂》《青春殇》《青铜镜》等,长篇散文《红色季风》,长篇叙事诗《二月兰》,散文集《红色传奇》《走尽天涯路》等,长篇报告文学《抗SARS风暴》《发兵治水》《一个院士的成功之路》《跨越苍茫》《执著人生》《西部通道》《新中国大阅兵》《一江山登陆大血战》《北斗星下去延安》《英雄情结》等,诗集《但,我还要思索》《心中的芳草地》《两代人诗词选》等;曾获国家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人口文化奖、冰心散文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全军图书奖、全军文艺新作品奖等。

我在银屏山下“三读”
咏 慷
说到“新时代,新阅读”,我就不禁想到去年冬回家乡东莞阅读、创作的一点儿感悟,可概况为:读文、读事、读人!
这次回乡缘于东莞的最高峰银瓶山。那里是父辈们参加抗日活动所曾到过的地方。他们回忆:早在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因打击日本侵略者、运送伤病员都要沿山路走,银瓶山遂成为“红色交通线”。特别是他们在周恩来等领导下,实施了举世瞩目的“秘密大营救”——从1941年底开始,历时半年多,通过水路、陆路营救出数以百计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其中我所熟知姓名的就有茅盾、邹韬奋、胡绳等,都是途经银瓶山下辗转到大后方……我特别找出茅盾的《脱险杂记》,文中称:这次营救组织“难以想象的仔细周密”,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当年邹韬奋给东江游击队领导曾生的题词
这些年,我虽认为家乡是作家写作的原点、基点,也回过几次东莞,但有关方面着力安排去的大多是经济发展快、已位列“全国经济百强镇”的地方……
揣摩原由,我猜想或许是因银瓶山所在的谢岗镇,多年来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只有一些“三来一补”的小企业,旅游业也没发展起来……故不无遗憾地恍然大悟:在不少人单纯以“GDP”高低论“英雄”的情况下,GDP在全市“垫底”的谢岗,哪里轮得到?
但浓厚的“银瓶山情结”,还是使我人生的紧迫感油然而生,决定不靠哪儿“安排”,径直联系了谢岗的朋友,立即踏上了奔向银瓶山的行程,想通过亲身体验读些、写些东西。
或许有人会说:“那还不容易?现在有AI了,只要给出一个指令,DeepSeek就能在十秒钟以内生成一篇连贯的诗歌、散文、评论和短篇小说……”
不知道此论真假与否?我只知道自己肯定不会采用这种创作方法。
的确,近来AI技术的发展,成为不少人关注的话题。作为喜欢读书的人,我也不能不关注AI技术,曾在朋友中有过一些讨论,感到对它应:既“重视”,又“平视”。
AI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无疑是双刃剑,既能为人类社会带来进步,也会引发新的问题。如马克思所说,科学技术应服务于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而不是成为控制人类的工具。
据说,AI能通过大数据和算法生成符合语法、逻辑甚至模仿特定风格的文本,但本质仍是基于已有数据的重组和概率预测,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主观的生命感悟以及对复杂人性的洞察,而后者不正是一部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吗?故窃以为,倘若有人企图用AI写总结、讲话稿、策划书,或许能取得一点儿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是人工智能的功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倘若用AI写作求发表,更是违背了创作的“原创”原则。
进步还是落后,生存还是毁灭,从来不掌握在人类创造的冷冰冰的机器手中,不掌握在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科学与技术手中,而是掌握在充满了欲望的人类自己手中。
在银瓶山下的采访、创作,使我一定程度上亲身感受到进入新时代、新生活,应当如何进行新阅读、新创作。
读“文”,是认真阅读各类书籍、文档,从中了解经过历史筛选的有关资料。

同其他采访类似,银瓶山下新结识的朋友,热情地帮我找来《谢岗镇志》、情况介绍、人物事迹等文字材料。它们对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无疑有所帮助,但若说它们能代替谁文学创作,距离无疑差十万八千里!平心而论,朋友们对我最大的帮助,是使我比较方便地结识到各方面采访对象。
读“事”,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方天地近年发生的重大事项,使银瓶山的过去与现在、所经历的痛苦与欢乐,全都浮出历史的地表:此地位于东莞最东端,是该市“东大门”。一些人调侃:“我们这儿是东莞的‘喜马拉雅’和‘西伯利亚’。说它‘喜马拉雅’是因它是东莞最高峰,说它‘西伯利亚’是因它位于东莞最边角、最贫穷……”

银瓶山峰顶
此时我不禁想:难道这典型的“山乡”,就不能发生“巨变”,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当地领导说的“事”没使我失望——就在2024年底,公开媒体披露了最新数据——谢岗镇2024年GDP同比增长7%,超过广东省(3.5%)、全国(5%)平均水平。它强化经济运行保障,坚持制造业当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招商引资,拓展产业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多项经济指标排名全市前列,显示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方面的强劲动力。此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实现了1.5%的增长,常住人口、社保开户、工业用电量、贷款余额等4项指标增速全市第1,工业投资总量全市第2,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举办了多场推介会和招商会,荣获市优秀招商镇的称号。在新动能方面,随着低空经济管理办法的正式出台,超600亩的低空经济产业园规划工作已全面铺开。比亚迪增资扩产项目成功落户、通用航空项目全面完工,为谢岗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关领导表示,这些成绩不仅展现了银瓶山下经济的稳健增长,更反映出它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时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蓬勃态势。未来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不懈努力……这些“事”,真够人“读”一阵子的!

读“人”,则是通过“读”典型人物,了解当前社会的崭新面貌。这也是各类书上暂时还没有的,属“口述版”。
银瓶山下有一“荔枝王公园”,内有棵树龄150年的“荔枝王树”,结满饱满硕大、色泽鲜艳的荔枝……

这就不能不写到罗卫国,正是在他悉心照料下,1992年“荔枝王树”单株产量达3千斤,至今东莞没单株产量破此纪录。

罗卫国热心指导乡亲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生产荔枝,成功注册了“银瓶山”商标,走上品牌销售之路。
2015年11月,他们生产的荔枝被评为广东名特优新农产品。2020年6月应邀拍摄了广东电视台《寻味东莞》节目第一集《得天独厚》。
如今每逢七八月,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人们在大片果林中,总能看到一位穿着作业服为果树除虫施肥的女士,对待每一棵果树,如同对待孩子般小心呵护。
她是罗卫国的儿媳陈钻佳,先前学会计专业,毫无果树种植经验,2002年嫁到银瓶山下,看到年迈的公公和日渐式微的几十亩龙眼荔枝,决定担起守护果林的重任。
没经验,她就主动向老果农公公学习;晚上借助多渠道搜集果树种植、施肥、嫁接等知识;天一亮就钻进果林,针对长虫的果树实战研究,各个攻破。
二十多年过去,陈钻佳由原先的果树种植“小白”变成方圆百里有名的种植能手。她管理的龙眼林和荔枝林,结出的果实爽脆清甜,堪称果中珍品。
难能可贵的是,陈钻佳不忘帮助周边的果农,将多年经验传授给他们,带大家一起走向创收的幸福小康路。
她率先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利用基地将种植户紧密串联起来,以自己的专业技术为优势,为大家提供选种、技术指导到包装销售的全程服务,推动粗放的生产方式走向标准统一、集约化大规模生产。
随着合作社规模越做越大,前来请教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谁,她都面带微笑,耐心解答,还会将咨询者带到果园手把手传授。
有人说,实践美好是因为自己善良。她不会说自己有这般美德,但她一看见那种细小的、不经意助人的事就会仿效。

生活中的美好总能撞人心怀。谈及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陈钻佳将其归功于社员、家人的支持:“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创造自己当地的品牌,合作共营,共同富裕!”

时代需要好人。“读”他们,会发现他们代表着时代的道德风尚——愿意做好事帮助他人,没功利计算也没患得患失,坚持着信仰、德行与操守,内心充满快乐、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