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浪林的趣事
作者:张良碧
怎知那浮生一片草,岁月催人老,七彩童年,一笑尘缘了。蓦然回首才发现,人已两鬓斑白,留在我记忆中,老宅后面,汉江大堤内侧那片防浪林的趣事,多姿多彩,永生难忘。

我家住在汉江边的大堤脚下,翻过大堤,就是一片防浪林(防浪林能在汛期高水位下,显著减少浪涌对堤防岸坡的冲击,有效保护堤防和防止外滩水土流失,也是抵御洪水的一道有效防线)。它不仅是一条防护林带,也是一条美丽的透江景观。白天,它用浓密的树荫,为我们挡住炎炎烈日;夜晚,它随微风吹来的细语,陪伴着纳凉的人们。防浪林啊,防浪林!你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堤防,还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福祉。映衬着防浪林的是汉江两岸青青的草,绿绿的叶,高高的树,五颜六色的野花,或淡或浓、互相映衬着,比画家画得还要美丽。沿堤柳叶藏蝉声、防浪绿树伴童乐。每当夏天,防浪林就会有蝉发出断断续续的蝉鸣,有节奏的“知——知——”,清脆而响亮,高低错落,此起彼伏,像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给防浪林带来了无限生机。树上的蝉蜕(就是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蜕下的壳。是一种药,中医用做解热镇静的药物),标志着夏日来临,吸引了无数的小伙伴,前来寻“宝”(金色的蝉壳)。我们村子里的小伙伴(也包括我),天刚蒙蒙亮就从床上爬起来,揉揉眼,拿上长竹篙,带着小竹篓,直扑防浪林。我家后面大堤内侧的防浪林像一条蜿延曲折的长龙,可容纳无数的知了,也是盛产蝉蜕的无价宝地。给孩子们带来了捡蝉蜕的无限喜悦和快乐。十个蝉蜕一分钱,一百个一角钱,(那时候汽水包[方言叫煮包子]两分钱一个),捡到蝉蜕就是在捡钱,防浪林就好比孩子们的一座“金库”。蝉蜕壳是有一定时间规律的,去早了,蝉没出洞,等到出洞只会捉到蛴螬(蝉的幼虫),捡回家,放在自家菜地里,它会自己脱壳而出,算是捡到了一个蝉蜕。去迟了,别的孩子捷足先登,满载而归了。早上四点半钟左右是捡蝉蜕的最佳时机,恰到好处。蛴螬大多生活在大树脚周围,它们从洞里出来,就沿着树干往上爬,有的爬在树干上就破壳而出,把金色的壳留在了树干上;有的爬到树枝上,就破壳而出,把金色的壳留在了树枝上;有的爬到树上面的树叶上,破壳而出,把金色的壳留在了树叶上。如果你发现树脚有洞,特别是新鲜的洞,围绕树转上一圈,就会捡到好多好多金色的蝉蜕。村子里的孩子们都知道这个诀窍,天麻麻亮就争先恐后,穿梭于防浪林了,好不热闹。每个小伙伴手里都拿着一根长竹篙,腰间系着一个小竹篓,发现高高挂在树叶上的金色蝉蜕,立马就用竹篙将它打下来,收入囊中,放入竹篓。每获得一个金蝉蜕,心中喜悦之情,无以言表,高兴极了。等到天大亮,金色的蝉蜕差不多被大伙捡完,即使有,也只是漏网之“壳”,孩子们地毯式的捕捉、捡拾,所剩无几。再则大伙还要回家,赶去上学。一下子防浪林安静下来,只留下蝉的鸣叫声和孩子们的足迹。我儿时有一个叫江海的小伙伴,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胖乎乎的身子,走起路来一蹲一蹲的。每天捡完蝉蜕就来和我比多少。有一次他比我捡的多,高兴跳起来,说:“我终于赢你了!”比我少时就垂头丧气,瞪大眼睛看着我,无语而视,几分是羡慕,几分是嫉妒。蝉蜕捡的多少就决定了钱的多少,一个夏天多挣点钱,那是多么的骄傲!那是大哥大!我每天捡完蝉蜕回到家,就把蝉蜕倒在地上,一个一个地数,如获至宝,看每天捡了多少个,挣了几分钱。最多的一次是一个早晨就捡了五十多个(5分钱),高兴地跑到奶奶跟前说:奶奶,我又可卖5分钱了!有一个星期我挣了三毛六分钱,高兴得翻起了筋斗,回家告诉奶奶,我有钱了。奶奶说:交给我给你保存,你要用时我给你。把钱存在奶奶手中,心里放心又舒坦!记得有一年的端午节,奶奶从腰包拿出了两块两角钱的硬币,对我说,今天是端午节,你拿钱去买汽水包(方言叫煮包子)吃吧!我从奶奶手中接过4分钱的两块硬币,蹦蹦跳跳,跑到横口街饮食店门前排队,买了两个“煮包子”,吃的非常开心,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用辛勤劳动挣来的钱买吃的,所以吃的舒心,吃的踏实。煮包如嚼月,中有肉和馅。我拿起煮包子,轻轻咬了一口,软软的,包子油腻的猪肉馅直往外滴,散发出扑鼻的肉香味,微风过处,满街都是猪肉包子的馨香。哇,这在我心中,简直是人间美味!

唐朝诗人王维游历汉江,留下了他的力作诗《汉江临泛》。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描写了大自然的无限魅力,表现了作者感叹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奇妙无穷。我的家乡在汉江中段,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美丽富庶之地——江汉平原,奇妙无穷,充满了无限魅力。秋天,防浪林一片金黄的景象。瞧,杨柳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好像一朵朵黄色的花。慢慢地,枯黄的落叶,一片、两片,像小蝴蝶一样,轻盈飘舞,慢悠悠地飘落在防浪林的地面上。当防浪林落叶飘零之时,就是我们“淘宝”之日。我们儿时的伙伴,不仅要从防浪林那里捡到蝉蜕(即钱),还要从防浪林那里“淘宝”(落叶,当地烧饭做菜的燃料)。六十年代,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后,农村仍然贫穷,老百姓生活过得也很拮据。粮食、柴草依然奇缺。于是,我们村子里的小伙伴,就成了家里的小帮手,大伙就都去防浪林,捡拾枯枝、扫落叶,来补充家庭燃料的不足。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和我们湾子里的小伙伴,凌晨四点就起床,揉揉眼,摸摸脸,拿起竹扫把,用一根木棍扛着一只大萝筐,拔腿就往防护林跑去挣抢扫落叶的地盘。一到防护林,大伙就扔下萝筐,拿起竹扫把,围绕数棵大树,在地上划一个大圆圈,占据一块地盘,划地为牢,然后守在那里。为了避免和其他小伙伴发生摩擦,时不时就用竹扫帚把那界线再划一划,以示清楚明白。直到那落叶飘飘洒洒,堆积起来后,才开始,将自己“自留地”的落叶扫成堆,然后用手把落叶装到萝筐。接着再继续等待落叶的飘落堆积,再扫成堆,用手把落叶装进萝筐。如此重复再三,直到把萝筐装满才扛回家。占有了这块地盘,一天都归自己所有。中午扛一次回家吃饭,下午继续守着这块地盘,重复“扫——堆——装”这“三步曲”。如果没抢到地盘,就只能到那些零星散落的小树下去扫点“残羹冷炙”,终久,填不包“肚子”,半筐落叶半脸笑,怏怏跚跚回家转。太阳光把最后的余晖微微地洒在地上,夜幕开始降临,我们才各自扛着萝筐,满载胜利的“果实”,大踏步走出防浪林,翻过汉江大堤,哼着优美的儿歌,高高兴兴,一步一步走下大堤,回到家中。防浪林的落叶,作为一种燃料(烧饭的柴火),是它有效地补充了我们贫苦家庭烧柴的不足,凸现了我们小帮手的能耐。防浪林是一所燃料的宝库,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应大声赞美家乡的防浪林,鸟语花香,因为有防浪林绿带成荫;大堤安保,因为有防浪林作为屏障;馈赠福利,因为有防浪林为子孙造福。
快乐的童年像雨后的彩虹一般,绚丽多彩,曾经做过的许多有趣的事情,就像一颗颗明亮的小星星,在童年的夜空中闪烁、灿烂!
【作者简介】
张良碧,性别,男。现年69岁,中共党员。华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41年,退休。曾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近二十篇,并奖中国教育2005年第五期论文评选一等奖,获奖作品多篇。有散文,教学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