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这位生命长度只有22年的青年,他筑就的精神丰碑让短暂的生命得以无限延展,而有关他的文物藏品,让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永久驻留在军博高大而神圣的殿堂。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后,作为毛主席的好战士,作为以平凡而伟大精神激励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他的生活学习工作用品、他的模范事迹、他的动人故事、他的高尚品格,第一时间走进了军事博物馆,绽放于展览展示中。军博建馆以来的第一个人物专题展,就是《雷锋同志模范事迹展览》,以这次展览为起点,与雷锋生平事迹有关的文物源源不断被征集入藏军博,特别是著名的雷锋日记,9本全部由军博收藏。
1963年3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军博首次雷锋展《雷锋同志模范事迹展览》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各大报刊同时发表了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这一天,从此成为学雷锋纪念日。2000年,为了促进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让雷锋精神在广大团员青年中传承,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将3月5日确定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与时代同行,为传承弘扬雷锋精神,作为独家全方位收藏雷锋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军博不仅先后8次举办雷锋专题大型展览,供广大观众参观学习,还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平台作用,汇聚诸多社会志愿力量,在这里践行志愿服务,弘扬雷锋精神。今天,让他们带您一起追寻,共同抵达雷锋平凡而伟大、普通而壮丽的精神世界……
雷锋,是我青春的记忆和楷模。生在军营,我从小就熟悉雷锋的故事;穿上军装后,像雷锋那样,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自然成为心中的追求和执念。雷锋是人民子弟兵应有的样子,雷锋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传承赓续。学习雷锋做好事不难,而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很难。退休后参加志愿服务不觉已经七年,也许是青春记忆使然,也许是思想烙印驱动,总之,志愿服务已成为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回馈社会,服务观众,这是我在纪念雷锋同志的日子里最想表达的心声……
我是一个听着雷锋叔叔的故事度过童年的70后。上世纪80年代,我正值少年,港台影视娱乐大量涌入,有一则新闻报道令我至今印象深刻,有媒体在青年中作了一项“十大时代偶像”的调查,雷锋这个名字赫然在列!就是这个闪亮的名字,不仅当年没有被时代青年忘记,在当下、在未来,在国人心目中依然会被铭记。如果能让观众从我身上依稀看到那个名字的影响,便是对我的至高赞誉!
从上小学开始,每年都会参加学校的学雷锋活动,最初只是懵懵懂懂地跟着做,只知道学雷锋就是帮助别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好奇雷锋的成长经历,阅读了《雷锋日记》和一些与雷锋相关的报道、书籍,理解了雷锋精神是如何在一点一滴中形成的,学雷锋时也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后来,到了部队,和雷锋同志一样,成为了一名军人、一名党员,对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现在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作为一名讲述我党我军革命历史的志愿者,雷锋精神鼓舞我、引领我,继续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服役两年后,我回归校园,在清华园开启了紧张的研究生生活,结合入伍期间的专业技能与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我选择来军博作志愿讲解。在弹药部分的讲解中,雷锋是我提到的第一位革命前辈,每次讲解我都会和小朋友们分享雷锋的“四季情怀”,这也是我童年阅读《雷锋日记》最深刻的印象。“四季情怀”代表了雷锋对同志、工作、个人和敌人的鲜明态度和立场,是雷锋精神的很好体现。去年入党转正申请中,我也将“四季情怀”写入其中,作为时刻提醒自己的警句,告诫自己更好地投身祖国的国防事业。
我是北医三院的一名工程师,繁忙工作之余,将休息时间投入军博轻武器志愿讲解工作。“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作为普通人,虽然没有机会荷枪实弹保家卫国,但可以发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讲好轻武器展厅中的每一把枪,把革命先辈的热血与信念传递给观众,让更多人接过雷锋同志的“精神之枪”,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虽未身处硝烟战场冲锋陷阵,但从小聆听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的赞歌。在军博的展厅志愿服务中,我们秉持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看似繁琐的工作,因观众的每一声感谢而意义非凡。雷锋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壮举,而是日常点滴的善举。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是自我的成长,更是对雷锋精神的接力。让我们一起在生活中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像雷锋那样
像他们一样
让我们学习践行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
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