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司长在参观我父亲纪念馆时虽寥寥数语,却句句点石成金。
我深受启发,百年南园,要传承,要发展,只有回归主业,重建医馆,将父亲卢筱仙中医脾胃疗术法,发扬光大,毫无保留地为更多的黎民百姓解除疾病之苦,才是南园精神的真正核心。
带着这个使命,我先后拜访了扬州市卫健委赵国祥主任以及高邮市卫健委顾永祥主任,就中医传承与个人重建中医馆等问题,进行了咨询,得到了二位领导的支持与指导。回到南园后,我第一时间把这一想法告诉了86岁的大哥。
我大哥卢世龙,1939年出生,少年时即与爷爷还有父亲学习中医,是高邮县卫生学校的首届毕业生,1979年,他参加了全国一万名中医遴选考试,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笔试面试,进入三垛地段医院,与父亲卢筱仙同在中医室坐诊,当时又被称为“三垛卢氏父子中医”,方圆百里,名声遐迩。父亲去世后,大哥继续在医院工作直至退休。现在,我大哥虽已到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还经常给病人开方治病。今年上半年,我请他到南园义诊,一个上午就接待近20名患者。
大哥听了我的叙说,非常高兴。他说,我们卢家世代从医,算起来已有145年的历史,历经六代,现在我们卢氏中医与全国祖传中医人的命运差不多,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我说,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也无法把控,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把我们家祖传中医的名号保下来,千万不能让父亲创下的中医脾胃疗术法在我们这代失传。
现在,我们老家南园被扬州市列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又被高邮市批准建立纪念馆,尤其是父亲的中医脾胃疗术法申请非遗成功后,更应该传下去,这是责任所在,以前在传承方面,由于多种因素,青黄不接,已成事实,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动情地对大哥说,大哥你比我大26岁,正好是一代人,我想现在继续学中医。大哥问我为什么要学中医?我说,是责任使命要我学,是弥补遗憾我要学。我虽然己到花甲之年,记忆力在逐渐下降,但我也有三个优势激励我学:一是有基础,年轻的时候与父亲学过中医;二是有时间,现在我不要上班工作,时间宽裕;三是你是父亲中医脾胃疗术法的传承人,有62年的中医临床实践经验,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与你学,弥补了我小时候没有与父亲学成的遗憾,我不甘心让这样的遗憾成为我终身的遗憾。
大哥听了,先是一愣,后沉思片刻问我说,你想继续学中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说,一是现在我们家南园被扬州市列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宣传中医药文化,最起码自己要懂中医,如果连最基本的中医理论都不懂,宣传中医岂不是一句空话。二是传承的需要,我不仅要学,目标还要考中医执业医师证,恢复重建我们家的金瓯堂中医馆,我要将父亲的中医脾胃疗术法进一步发扬光大,为社会服务,非遗才有生命力。他听后很高兴地说,你的想法很好,只要你愿意学,我支持你。
如果说,我18岁与父亲学中医是为了解决前途问题,那我现在60岁与大哥学中医,纯粹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更是一种情怀。当身边的同事同学、战友朋友甚至家人知道后,大多数人不理解,想不通。说我有退休养老金,还要折腾图个啥?也有的说,你就一个子女,负担又不重,可以享享清福了,那样没必要;更甚者,听起来似乎有点冷嘲热讽,说我都六十岁了,是脑子哪根筋搭错了?还是想出什么风头。当然也有鼓励的、肯定的、支持的,等等什么想法都有,但对我这个当过兵的人来说,一旦信念与意志坚定了,九头牛也拉不回头。
就这样,我于今年五月份
正式与大哥签订了《中医师承合同》并进行了公证,以确保师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当然这些都是按照现在的政策要求,为以后参加医师考试做准备。
哲学理论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学中医,关键是学,到底如何学?很有学问。按照我家祖传师承的教学方法,先背《药性赋》。
当有人在抖音上看到我背诵的视频后,个个惊叹不己,问我都60岁的人了,还能学下去吗?说实话,我自己也没有数,也不知道是否就一定能学下去,但我给自己定下目标,就是如果能闯过第一关,把《药性赋》背下来,我就有信心。因为《药性赋》比较难背,就是现在的中医从业人员也很少有全部能背诵的,他是金元时代用韵语编写成赋体式的启蒙教材,言简意赅,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药性赋》不仅是对药物的了解,更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它传递了一种谨慎用药的理念,这种智慧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医德、医术的延续。
其实对于《药性赋》,我并不陌生,早在四十年前就背过,不过现在早已忘差不多了。当再来重温时,与小时候背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熟读几遍基本就能背出来,而现在却不一样,毕竟是六十岁的人了,一岁年纪一岁人,读了几遍,还是记不住,特别是《药性赋》内容不像文章,没有情节,上下不连贯,而且中药名稀奇古怪,又特别不顺口,药性功能有的基本雷同,稍不留神,就背叉了,张冠李戴。
为了背诵《药性赋》,我可算煞费苦心了,白天一般要接待来客参观,打理庭院,还要做饭洗衣,心定不下来,背书效果不怎么样。晚上,虽然可以安心背书了,但由于年龄的原因,记不住,背了后面忘了前面,后来逐渐发现,我睡了一觉醒来背书,效果蛮好的,头脑清醒,思维活跃,也容易记住。于是我就调整作息时间,在保证总体足够睡眠的前提下,一般利用凌晨一点到四点的时间背书。这样试行了两个月,效果还真行,几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自己下达的背书任务。
我深知背诵《药性赋》仅仅是学习中医的开始,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我的学医之路还很漫长,其修远兮,但可以肯定的说,我学中医虽不能肯定就一定能像张仲景那样“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但我相信最少可以做到“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如此,吾生亦足矣。
有人说,初恋是苦涩的,也有人说,初恋是甜蜜的,还有人说,初恋又是难忘的。对我来说,埋藏于内心深处的那份对中医的热爱,对中医的执着,对中医的情怀,不正是如同人生的初恋,既让我念念难忘,又让我刻骨铭心。朋友,你认为呢?(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