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部队,我冰封的心开始融化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拿破仑的带兵之道,又深深地激励着我,要立志报效祖国,抱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想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紧张而又艰苦的新兵生活刚结束,我便找来了一本本数理化教科书,多少次忘记了节假日,忘记了疲劳。在南通军山脚下、在训练操场中、在围墙边大树下、在床铺被窝里,除了执勤、训练、劳动,就是学习。然而,事与愿违,由于文化底子较薄,几番拼搏后,看到一个个战友跨进了警校的大门,我心如刀绞,怨天尤人改变不了现实,寻找借口只能更是削弱自己的意志,动摇自己的决心。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开始用宁静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对照自己,理清思路,找准短板,调整航标。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凭着那份执着,跨进了江苏省人民警察学校的大门,回到部队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边防检查官。
常言道,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十六年后,我又怀着一颗恋恋不舍的心,离开了部队,离开了战友,离开了第二故乡,转业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扬州,参加了地方工作。
由于我的老家高邮是属扬州市管辖的县级市,因此,回老家的机会要比在部队时多得多。2010年秋,一次回老家看望母亲,在家乡三垜镇上遇到几位长者,他们问我是哪里人,我说,老家就是三垜的,父亲是老中医,曾在三垜医院工作过,叫卢筱仙。当他们听到我父亲的名字时,显得特别肃然起敬,几乎个个都知道卢老先生有个儿子在部队当兵,还说,你父亲在世时常与我们说到你,你在部队入党呀,获奖呀,他都跟我们说。
在三垛镇丰乐街,遇到原供销社张主任说,大约四十几年前,他老太婆患了重病,三垜医院的王院长都说没救了,叫他都回家准备后事了,最后,他不死心,就请我父亲卢老中医来看了,父亲开了两帖中药服后,病情就明显好转,那次病好后又多活了十八年,你父亲真是“神医”也。
在三垛镇中心路大转盘处卖熏烧的姜老板说,当时他家儿媳结婚四五年了,一直没有怀上小孩,就是我父亲开了中药调理好的,后来生了个胖孙子,刚才他孙子还在这儿送老鹅来的。
在三垛徳真药店又遇到了陆老板,她主动告诉我说,你父亲去世时年龄虽不算大,但真是太可惜了,卢老的医德医术当时在我们高邮这一带是众口皆碑的,他的方子剂量小,见效快,一般就是2-3帖,几乎不要病人跑第二趟的。
听到他们的叙述,看似拉家常,其实很耐人寻味。对于普通人而言,一般人去世二三十年后,就会被遗忘得一干二净,仿佛从未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除非这个人有特别突出的个人品质或者对家庭对社会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名字和故事才会被人们所记住。
我父亲当时已去世整整二十年了,他生前既不是院长,更不是大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记住他,感恩他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回到家中,开始慢慢回忆与父亲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把他生前留下的医书医案、学习笔记、诗词金石、书法作品等找出来,一篇一篇地学,一本一本地读,一句一句地研究,把他夹在书中留下的只言片语和各种标注,结合他的学习笔记,撰写的学术论著,医案医话等进行抄录整理,重新分门别类,归纳出父亲的医道、父亲的诗词、父亲的书法等几个篇章。
无论从文学、医学、医德、医术以及家风、家训等角度来看,父亲留给我们后人的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宝藏,如果在我们这代人不注重挖掘,不做好传承,不继续发扬,沉淀百年的南园家庭文化就会断送在我们手中,也愧对祖先们的努力。
时间倒回到 2011年,我女儿从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毕业后考入美国加州一所大学,这时,对我来说,有了宽裕的时间,也是该思考家庭文化建设的问题了。
首先考虑的是重建南园。家乡南园是我魂牵梦绕精神寄托,家乡的老屋就是我们的根,家庭的文化就是我们的魂,特别是对我们这些从小就离开家乡在外工作的子女来说,只有留住根,才能守住魂,才能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家文化传承好,丰富好,发扬好。我现在虽当不了一名中医大夫,但我对中医的感情,对中医的热爱,一直初心未改,哪怕以后退休后做一名中医文化的爱好者、宣传者也算是弥补青春的遗憾。
奔着这个想法,我自筹资金,在南园原址,按原貌,历时十年,进行了重建。建成后的南园,青墙黛瓦,绿树掩映,古朴典雅,鸟语花香,基本恢复了昔日南园之风貌。
在布局上,我特别注重加入中医药文化元素,我在南园设置了文化展示室,展示先祖生平介绍以及与当地名人交流的书法金石作品。实物展示室,展示南园历代中医人用过的配药工具,碾槽、药戥子和铜捣筒等,还有中医望、闻、问、切等基本理论宣传图片。医馆展示室,还原了当年我家金瓯堂诊所全部设置,包括书橱、诊桌、脉枕以及纸墨笔砚等等。
目的是让周围更多的百姓知道中医,了解中医,感受文化,传承国粹。高邮市卫健委知道后,多次派员前来实地指导。扬州市卫健委经评比审核公示,正式发文把我的老家南园,列为扬州市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以我父亲命名的“卢筱仙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医国粹,传承家庭文化,2021年我退居二线回到家乡后,先后又创办了高邮第一家个人纪念馆,卢筱仙纪念馆。申请了父亲卢筱仙中医脾胃疗术为高邮市级非遗项目。
我将老家南园打造成以弘扬中医文化,宣传家庭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家文化”传播基地后,引起了社会各界与当地群众的普遍关注,省内外专家学者,地方各级领导与社会团体先后多批次前来南园调研参观采风。特别是今年4月份,原国家建设部科技司陶有生司长一行在参观我父亲纪念馆后说,卢筱仙老先生不愧为本地一代名医,而且文化底蕴很深厚,通古诗,善书法,攻金石,声名远播,特别是他家国情怀的精神和精湛医术、高尚的医徳,为我们所敬仰。卢筱仙老先生的脾胃治疗术,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人要认真研究挖掘,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利用教育基地、名医名人故居、纪念馆和非遗项目等这些平台,要认真挖掘,赓续传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将百年老字号金瓯堂医馆恢复重建,将卢氏中医发扬光大。
陶司长的一席话,使我在“弘扬中医国粹,传承家庭文化”的宣传理念上又有了新突破。我深深地感觉到,仅靠宣传中医药文化,其影响力是很有限的,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把卢氏祖传中医脾胃疗术法运用到为患者治病当中,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才是我们的共同期盼。(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