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洪明基再次提出“严禁家长为15岁以下孩子购买和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他指出,尽管此前已通过“青少年模式”“实名验证”等技术手段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但效果有限——孩子可通过借用老人手机、购买二手账号等方式绕过监管,最终导致沉迷问题愈演愈烈。

全国政协委员洪明基,他长期致力于青少年成长问题,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并在商业领域有显著成就。此前,他还提出过管控大学生玩游戏时间和全面禁止18岁以下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的建议。他的提议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顺利完成学业。
一、政策背景:委员提议的“禁手机令”为何引发争议?
在中国,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智能手机在未成年群体中的普及,其对正常教学秩序的扰乱愈发明显。一些学校尝试通过安装手机信号屏蔽仪来解决问题,却误伤了周边居民;某中学要求学生上交手机,否则发现后销毁,结果遭到家长索赔。这些现象表明,智能手机管理已成为中小学校的难题。
实际上,限制儿童使用手机并非中国独有的措施。丹麦政府计划禁止在学校和课后俱乐部使用手机,规定13岁以下儿童不应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并将修改法律使所有普通小学成为无手机区域。法国自2018年起已禁止小学和中学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还针对15岁以下儿童进行“数字暂停”试验,要求他们到校时上交手机。挪威最近也宣布对社交媒体设置严格的15岁最低年龄限制,以保护儿童免受不良影响。
看手机、玩游戏所带来的伤害(近视、脊椎变形)
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智能手机带来便捷联系和学习资料查找的好处,但也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危害。许多中小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娱乐功能,课堂上打游戏、聊天,严重影响学业和课堂秩序。部分学生利用手机上网做作业,自主思考能力降低。课间休息本应是锻炼身体的时间,但不少学生沉迷于玩手机,导致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下降。长时间使用手机还会损害视力,给颈椎、脊椎带来伤害。
权威心理咨询机构数据显示,近年来因孩子沉迷网络而求助的心理咨询个案占青少年心理咨询个案的60%以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12-16岁的青少年更是网瘾高发人群。中小学生过度沉迷智能手机容易影响心智发展,形成攀比之风,扭曲价值观,接触不良信息也会带来不健康的心理甚至意识形态的不良认知。
完全沉迷于手机之中,而忽略基本的学习和休息
加大对儿童使用手机的限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意义重大。这有助于青少年摆脱手机依赖,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学习和锻炼中,提升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减少网络不良信息的接触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心智健康发展。从宏观层面看,这有利于培养更具创造力和专注力的新一代,为国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实施这一举措过程中会面临挑战。家长可能担心无法及时与孩子取得联系,影响监管。学校执行过程中也可能面临学生抵触和管理成本增加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作。学校应进一步规范管理,丰富课程形式与内容,将学生在校使用智能手机视为严重违纪行为,建设维护好校园公共电话亭,方便学生与家长联系。教育部门应建立适合学生成长及学习所需的信息化网络,推广使用台式电脑,并设置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家长要承担起监管与保护职责,减少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给予足够陪伴,帮助孩子摆脱手机依赖。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洪明基强调,智能手机对未成年人的危害远超想象:超60%的近视率与屏幕使用相关,长期低头导致的脊柱问题低龄化,以及短视频、游戏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正在摧毁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这一提议直击家长焦虑,但也引发争议:全面禁止是否可行?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儿童保护?
二、触目惊心的现实:手机如何“吞噬”孩子的未来?
(一)学业崩塌:从“尖子生”到“垫底”,只需一个寒假。
某中学教师透露,一名初二学生因寒假沉迷手机游戏,开学后数学成绩从90分暴跌至30分,甚至出现“提笔忘字”现象。研究表明,每天使用手机超2小时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下降27%,而深度阅读时间不足10分钟。
(二)健康危机:视力、脊柱、心理三重打击
视力衰退:15岁以下儿童近视率已达52.7%,其中80%与过度使用电子屏幕相关;
脊柱变形:医院骨科数据显示,近3年青少年颈椎病发病率增长40%,最小患者仅9岁;
心理依赖:短视频的即时快感让孩子对现实失去耐心,部分孩子甚至出现焦虑、暴躁等情绪问题。
(三)社交异化:虚拟世界取代真实互动
沉迷手机的孩子更易陷入“社交孤岛”——调查显示,70%的初中生更愿意通过社交软件沟通,面对现实社交时手足无措,甚至因游戏矛盾引发肢体冲突。
家长困境:禁手机是“一刀切”呢?还是“不得不为”?
洪明基的提议虽受部分家长支持,但反对声同样强烈:
支持者农村家长李女士表示,儿子用爷爷身份证注册游戏,每天熬夜玩到凌晨,“若国家立法禁止,我们管教更有底气”;
反对者:网友质疑“禁手机令”治标不治本,“堵不如疏,应教会孩子自律”。
核心矛盾点:
1.技术监管漏洞:二手账号交易、人脸识别隐私争议等问题未解决;
2.教育责任转移:部分家长将手机作为“电子保姆”,忽视陪伴与引导;
3.学业需求冲突: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网课等,迫使孩子不得不使用手机。
科学应对:3招破解“手机困局”,不做极端家长
第一招:家庭公约--规则比禁止更有效
与孩子共同制定使用规则:如“每天使用不超过1小时”“作业完成前不得碰手机”;
设立“无手机日”:每周日全家禁用手机,开展户外运动或亲子阅读。
第二招:替代方案--用真实体验填补空虚
运动替代:篮球、游泳等团体运动,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培养社交能力;
兴趣培养:绘画、乐器等课程转移注意力,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第三招:家校协同--从源头减少手机依赖
呼吁学校限制“手机作业”,改用纸质任务或课堂内完成;
支持社区开设“课后托管班”,提供手工、科普等活动,避免孩子放学后“宅家刷手机”。
长远思考:禁手机不是终点,教育升级才是关键 洪明基的提议折射出更深层问题——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构建适合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政策层面:需完善法律法规,严惩向未成年人违规提供手机和游戏服务的企业;
技术层面:开发“学生专用终端”,限制娱乐功能,保留必要学习模块;
社会层面:打造更多线下青少年活动空间,让孩子走出家门、放下手机。

家长的每一次选择,都在塑造孩子的未来。禁手机或许艰难,但唯有直面问题、科学引导,才能让孩子在数字浪潮中站稳脚跟,成为真正的主宰者。
消息来源:综合精品美育说、希望小学及网络
责任编校:一鸣
责任编辑:郑婉儿
审稿核发:江语
报料信箱:dsttbdz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