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正值第62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济宁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张振鸾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益书法创作活动,将传统文化的笔墨气韵与新时代的奉献精神完美融合。这位学者,用遒劲的笔锋写下"传承雷锋精神,弘扬时代新风"十二个大字,以艺术之力诠释着永恒的精神传承。
清晨的张振鸾工作室,墨香氤氲。张振鸾教授身着素色唐装,手持兼毫笔,在丈二宣纸上挥洒豪情。围观的师生屏息凝神,只见"雷"字如雷霆万钧,"锋"字似利刃破空,整幅作品既保有汉隶的浑厚端庄,又融入行书的飘逸灵动。"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心灵的表达。"张教授在创作间隙对朋友们说,"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正需要我们用这种刚劲有力的笔法来承载。"
这位年逾米寿,享誉齐鲁的书法家,始终将社会责任置于艺术创作的核心。他常年为乡村学校、公益机构免费题写牌匾,汶川地震、河南水灾等重大灾害期间,总能在义卖活动现场见到他挥毫的身影。此次特别选择雷锋纪念日进行创作,正是他"以艺载道"理念的延续。"雷锋精神是跨越时代的文化基因,书法则是传承这种基因的重要载体。"张教授如是说。
翻开张振鸾的履历,公益足迹遍布教育、文化、扶贫多个领域。自1995年为家乡小学题写校名开始,他先后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济宁市图书馆等百余家单位无偿创作书法作品。2023年启动的"墨润乡村"计划中,他带领学生为30个偏远村庄书写村规民约,将传统文化注入乡村振兴。
在老年大学.,张教授的《书法与人生》公选课场场爆满。他独创的"临帖悟道"教学法,要求学生在临摹《兰亭序》《祭侄文稿》时思考作品背后的精神价值。此次雷锋主题创作,他特意选用红军长征途经地的松烟墨,墨色中沉淀着历史的厚重。"就像雷锋同志在日记本上记录思想,我们也在宣纸上书写时代精神。"学生李继年在观摩后感慨道。
张教授不仅完成巨幅主题创作,还指导青年书法爱好者共同书写雷锋日记摘录。他说:"要让年轻人明白,练字不仅是技巧的磨练,更是品格的修行。"他手指拂过案头那本翻旧的《雷锋日记》,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一位艺术家长达半个世纪的精神守望。
济宁诗词学会副会长杨士民认为,"张教授用笔墨构建起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话空间,这种创新性传承正是新时代需要的文化自觉。"的确,当"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遇见"铁画银钩"的千年文脉,迸发出的是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特殊的纪念日,张振鸾教授的宣纸之上,不仅流动着墨香,更跃动着永不褪色的精神之光。正如他落款时所题:"乙巳春月书以铭志",这位文化守望者正以笔墨为舟,载着雷锋精神驶向更辽阔的时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