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的母爱
文/ 铁裕
慈祥的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伟大的人;
善良的母亲,是我们黑暗时的一盏引路的明灯;
仁善的母亲,如同那微光每时每刻都在照亮着我们的前程;
悲悯的母亲,在苦难中无尽的操劳与奉献在无私的替我们负重前行。
她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的人生旅途坎坷不平,充满了凄风苦雨。自从她呱呱坠地来到人间那天起,仿佛注定了她就要吃苦,就要受难,就要与不幸为伍,就要清贫。
50多岁的她,就像个70岁的老人,头发灰白,清瘦的脸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皱纹。一如那苍茫的大地上幽深、绵长的沟壑,流淌着岁月的沧桑,流淌着生活中苦涩的汁水。那双没有光泽的眼睛,犹如快枯干的井水,但又荡漾着对生活的渴望,和慈善的光芒,以及对明天的憧憬。
她先天就是体弱多病,还患有癫痫病。一旦发作,先是抽搐,继而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由于她有病,邻近的小伙自然是看不上她。无奈之下,她只能与自己的亲舅舅的儿子结婚。
不幸的是,她的丈夫同样患有多种疾病。因此,他们不但双方都有病,而且又是近亲结婚。这对于后代来说,只能是一个悲剧。
自从有了子女后,这个悲剧就持续上演。就彻底的打破了她的梦想。然而,对生活之渴望,对未来之追求,支撑着她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走下去,活下去。
她的一生,是无尽的操劳与忧愤;
她的生活,每一滴汗水都在诉说着她的艰辛;
她的岁月,每一天都历经了磨难承受着无奈和悲情;
她的日子,那是人世间最苦最涩最难熬的几乎每天都有苦难随形。
10多年前,她的丈夫不幸因病去世。这一不幸,就像一个沉甸甸的铅球,几乎将她击倒。她悲愤痛苦,她深感困惑,她茫然无助。她想:为什么不幸总是落在她身上?这难道是上苍对她的测试吗?
她悲痛欲绝,精神几乎崩溃。但是,还有5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就像幼鸟一样嗷嗷待哺。大女儿10多岁,小儿子才3岁啊!她应当活下去,她必须活下去。她看着5个未成年的孩子,泪流满面。她知道,今后抚养5个孩子的重担,全部落到了她的肩上。从此,这个瘦弱多病的寡妇,坚强的带领着孩子们,在艰难困苦中苦捱着光阴岁月。
在苦难的日子里,她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她那瘦弱的肩膀,勇敢的承载着无数的风雨艰辛;
无论路途多坎坷,为了生存为了孩子她无时无刻都在风雨中兼程;
她的不幸遭遇,不但没有将她击垮而且演绎了母爱的伟大和铸就了她不屈的精神。
仿佛上苍有意要测试她,再一次向她发难,又一个不幸再次降临到她的身上,那就是她的大儿子患了严重的神经分裂症。这个不幸,让她痛苦不堪,甚至绝望。这对于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此,她既要为生活奔波、劳累,又要照顾患儿;既要攒钱为患儿治病、操心;又要使读书的孩子,不至于辍学。为了治好大儿子的病,她尽了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
谁知患儿多次住院接受治疗,可出院后又多次复发。就这样,她家的经济陷入了严峻的困境。然而,贫穷就像一条巨蟒,在无情的吞噬着她的心身健康,也在摧毁着她的毅力和耐心。有人对她说:“有什么医场,没有指望了。就让他疯死算了,何必去花冤枉钱。再说了,他早已是一个废人”。
她听了这话,内心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矛盾之中。继续医吧,没有钱,不医吧,最终是死路一条。可这是自己十月怀胎,经过阵阵剧痛后,从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啊!这是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20多岁的儿子啊!
面对严酷的现实,她欲哭无泪,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她茫然、困惑;她悲愤、痛苦。但她总是抱着一线希望,只要能医好患儿的病,什么苦,什么罪,她都愿吃,都愿受。
历经苦难的母亲,变得更加坚韧;
苦日子的泪水啊,抒发了她的母爱之心;
那些不幸的遭遇,竟然在苦难中铸就了她伟大的灵魂;
她从来不言放弃,只要有一点希望就会去争取或是一次次为生活而启程。
这就是母爱,就是人们寻常讴歌的母爱。而这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的母爱,竟然从这样一个贫苦、瘦弱、普通的农村妇女身上折射出来。这种苦难中的母爱,更比其他普通的母爱更加伟大,更加感人至深。
母爱,往往被穷苦人演绎得可歌可泣;
母爱,有时又会从那些看似平凡的人身上显现出其伟;
母爱,那是伟大的母亲以不屈的精神在艰难困苦中养育了我们;
母爱,就像那明媚的阳光闪烁着耀眼而温馨的光芒时时在温馨着儿女们。
而在那些自以为高贵、自大、庸俗的人身上,却很难看到这样耀眼、仁慈,如春阳一般的温暖、灿烂的母爱。
她是一个文盲,是一个只知道脸朝黄土,背朝天,与泥土打交道的农村妇女;她是一个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草民百姓;她是一个普通平凡,而又老实本分的母亲。
她不懂什么仁义、什么道德,什么是人伦、什么大爱;她不像诗人那样,去将苦难的命运吟咏;她不会像作家那样,去将不幸的遭遇讴歌。
但是,她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为笔,用慈善的良心为墨,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母爱。什么是苦难中,崇高而伟大,温馨而宽厚的母爱。
2025年3月5日。
作者简介:铁裕,云南人,笔名:一荒玄。系《散文悦读》专栏作家,《作家前线》《世界作家》《霖阅诗刊》《仙泉文艺》《当代美文》等十余家平台特邀作家。96年开始散文、诗歌创作,先后在《柳江文学》《华商时报》《合肥日报》《中央文献出版社》《清远日报》《工人日报》《诗歌报》《诗选刊》《边疆文学》《昭通日报》《中国青年报》《昭通文学》《昭通创作》《乌蒙山》《作家驿站》《湖南写作》《昭通作家》《世界作家园林》《网易》《名家访谈》《一点资讯》《凤凰新闻》《中国人民诗刊》《作家》《江西作家文坛》《滇云文苑》等报刊、杂志、平台发表诗、文六千多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