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荫山房遐想
文/度如真
春节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第一大节日,沉淀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春寒料峭、春光正盛的欢乐日子,乙巳年春节,我来到向往已久的园林瑰宝 —— 余荫山房,一睹为快。
岭南园林,最早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南汉王时期。南汉王刘䶮修建的皇家园林: “九曜园”;但真正兴盛却是明清时期。广州荔湾湖畔就散布着:唐荔园、清华池馆、环翠园、荔香园、文塔花园、晚景园、海山仙馆等明清园林。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突进,广州城区的不断扩大,明清园林踪迹全隐,荡然无存。仅剩下: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顺德的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别名:余园),并称岭南四大名园。大多保持了明清时期的独特风格。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的余荫山房,建成于清同治十年;名园故主邬彬,字燕天。清朝举人。任刑部浙江司员外郎,诰授通奉大夫。其二子亦举人。邬彬在京任职四年后,便以母亲年迈为由,乞假归隐乡里,兴建了这座园林。为纪念和永泽先祖福荫,取名“余荫”作园名;又因园林处偏僻荫地之下,故以“山房”名之,以示谦逊,不张扬之美德。
余荫山房,有两大景区:俗称旧园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2006 年扩建后的文昌苑景区。旧园区环水建园,以水居中分布,嘉树浓阴,藏而不露、缩龙成寸、小中见大;楼台堂馆,亭榭轩桥、假山莲池皆备于三亩之地内,且疏落有致,层叠见巧,书香文雅,文化品位上乘。囊括红雨绿云、浣红跨绿廊桥、深柳藏珍三景观和深柳堂、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四大建筑。文昌苑景区则以中华文昌文化为主线,继承岭南传统造园技巧,阴翳生凉,水殿风来,柳影樟香,时盈客袖的园林美景。主要有“文昌飞阁”、“挂榜青山”两大景观。
广州番禺区余荫山房文旅发展中心在此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时效性节活动。展出精品菊花百余盆,让游客感受古人品花赏菊的精致生活;传承借菊抒情、托物言志的菊花高洁品质及儒代的君子风范。(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还有舞龙、舞狮表演及龙狮体验。展出多位书画家关于新春主题的精品;书画家现场“送福”;另有“财神贺岁”“红色墙”,“趣味游戏”等活动的开展。
连日来,亲人团圆的喜悦,弥漫在鞭炮烟花中的欢乐、祝福与希望。在岁月沉淀的厚重里,被浓得化不开的爱情、亲情、友情诠释得淋漓尽致!人们想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生活”的美好愿望,让节日喜庆气氛推向高潮。只见欢声笑语中,锦鲤在明艳的春阳下泛着金色的光晕的水面,欢跃游戏,争先恐后地夺食,观赏的人们写满一脸的幸福!
在这一派春光如画的余园,穿越时空隧道,仿佛看见园故主邬彬大夫着长衫飘然而至,一副悠闲自得的神情,目光扫视。突然见两母女着古装行至人群中,格外醒目,小女孩约莫8—9岁,妈妈大概30有余。邬大夫一脸慈祥地问道:“小朋友,你会背唐诗吗?背给我听听。”小女孩写满自信的脸,仰头答道:“当然会!请欣赏!‘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小女孩歪着头问:“怎么样?我会背吧!我会背好多首呢!”天籁童声,清脆悦耳。音乐美、韵律美洋溢于诵读中。围观的游客交口称赞,邬大夫竖起拇指连声称赞:“妙哉!妙哉!”拖着长音。
正在这时,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撒贝宁也来到现场,人未近前,笑声已至。象空中的鸽哨,清脆响亮,爽朗明快,乐不可支。游园人群顿时围了过来,把他们围在圈中央。“好久没来广州了,终于来了。”撒贝宁感叹道,“哟!”邬大夫拱手作揖,“幸会!幸会!”只见撒贝宁双手抱拳:“久仰!久仰!”二人一见如故,热烈地交谈起来。“听说,汕尾海上古堡,原是废弃的潮汐发电站,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了。变化太大了,好多地方我都认不出了呢。”“哎!您们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那档节目真的是太好了。妙哉!妙哉啊!”邬大夫感叹道。“是的,那档节目可是我们台所有工作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啊!”“我们聚焦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加影视化的表现手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源起、流传及其中闪烁精神光芒的故事、重要历史文化的价值。如:《尚书》、徐霞客游记等,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中国精神其中的价值。”没等撒贝宁说完,我接过话头说开了:“让人们在这档节目中感受历史的厚度与文化的魅力;戏剧加影视化的创新模式,拉近了古今距离,增加了观赏性与趣味性,而且其教育意义还在于弘扬传统文化,强调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复兴中华、实现中国梦中,鼓励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上专家的解读与观众的互动,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性与趣味性有机的结合。”撒贝宁连声喝采:“好!说得好!”邬大夫却一脸的茫然。
正说得热烈时分,舞狮节目开始了,人群沸腾起来,分列两旁。鞭炮齐鸣,气宇轩昂的年轻帅仔,领队的手持狮头球,左右挥舞起来。霎时,只见狮头、狮身急剧扭动起来,站立、下蹲、跳跃… …精彩的动作变幻莫测,引得观众开怀的笑声不绝;场面热闹非凡。我在人群中寻找邬大夫与撒贝宁,踪迹已难寻。我悻悻地离开,去了“临池别馆”寻一处幽静处,偎傍长栏良久,恍然如梦初醒,原来自己“白日说梦”,思之神出窍。
又想到这余荫山房,历经战乱,岁月沧桑,会不会象荔湾湖畔的那些明清园林般,什么时候又踪迹了无?余荫山房大门上悬挂着数个醒目的金字招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反腐倡廉教育阵地……” 它的命运想必会是最好的了。
前几日刚看过系列报道,我国黄旭华院士以终身之力,造出核潜艇的动人事迹。感人至深。黄院士在缺乏舰艇专业人才和技术资料的情况下, 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核讹诈,气势如虹,掷地有声:“依靠自己的力量,一定要把核潜艇造出来!”带领团队,打破对尖端技术的迷信,以国内现有的仪器设备为基础,(现在有一秒运算几万次的计算机,当时只有一把算盘,一把计算尺,核潜艇计算数据庞大,需不断调整。黄院士隐姓埋名,30年未归家(特殊工作性质),就连父亲、二哥逝世也不能。他说:“忠孝不能两全,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院士带领团队咬紧牙关、无怨无悔,夜以继日地计算,持之以恒,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自己制造的核潜艇从1965年开始设计,到1971年进入航行,研制速度之快,也是世界少有的。在面临深潜试验大关时(参与人员写好了遗书),真是有“血染的风采”那样,“壮士一去不复返”的的悲壮情怀。在严格的试验复查中,黄院士大义凛然,坚持与同志们在一起。他说:“我是总师,要为艇上170人的安全负责到底,我下去,可以稳定人心,万一出现不测,我可以想办法解决应对。”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进行得非常顺利,当上浮到100米处时,岸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家热烈拥抱,喜极而泣。黄院士即兴赋诗:“花甲痴翁,志在龙宫,献身核潜,乐在其中!”这是何等热爱祖国母亲的科学家,何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啊!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啊!是他们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扛起了科技兴国的大梁;是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为祖国的强盛在全世界面前争了光;又是他们牺牲小我,无私奉献建树了丰功伟绩!“那些屁股一扭值千金;吃了被告吃原告的大盖帽。”都是些什么脊梁呢?
正在想着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不平事,忿忿不平,气愤难消时,返程汽车的喇叭声声催促,已是夕阳西下时分,太阳的余晖撒满西边的天空,天幕一片绯红。车上人声鼎沸,大人孩子意犹未尽,诉说着一天的快乐,把玩着带回来的戒尺、铜钱之类的纪念品。车轮滚滚一路向前,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伴着这回归的旅程。
乙巳年春节
作者简介:
度如真,女,笔名杨帆、天驰。毕业于江汉大学汉语言专业。原中国纺织工业部常州印染机械试验中心干部、职工学校校长。常州成人教育学院教授。曾任·新华日报社《每日桥报》采编部主任,原江苏现代经济社常州站副站长、主任记者,常州东盛集团企业公司总经理,常州英杰广告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广州悦达物业管理公司常务总裁等,现为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作家、理事。已发表经济新闻、)作品千余篇,著有散文集《流动的情思》、短篇小说集:热土;中长篇小说:夕阳红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