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英娥(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眼看离退休越来越近,近邻韶钢经常举办的22公里徒步活动却没有参加过一次,心里确实感到有些遗憾。今年的徒步活动即将开始,虽然没有报到名,我却决定还是做一回“插班生”,跟着大部队走一回。同时参与的还有一位老同事、一位原单位的老职工,都是“五零后”“六零后”成员。
三月一日早上还不到八点半,我们来到了韶钢机关,看到平常还算安静的地方热闹非凡,不少人三五成群地找地方拍照或者议论活动时的节目,还有的在翘首期盼着同行者......等我们按志愿者的指引来到第一个补给点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后来人,补给已经发放完毕,没有领到的也就没有了。我们来到二号门附近,熙熙攘攘的人群使钢城沸腾了起来,“BAOWU中南股份”门上彩球飘扬,蓝底白字的主题横幅——“韶钢第九届穿越工农渠暨钢铁生态链共建共享活动”格外显眼。门下人潮涌动,把主持人的声音都掩盖了。只听到一声发号枪响,旗手们挥舞着手中的领队旗,昂首阔步带领着本队人马朝前方迈步。我注意到,参与的人群既有徒步爱好者,也有凑热闹的人群,还有方方面面的工作人员。因为目标不同,活动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一直跟着大部队前进,有的在樱花大道上边玩边走。彩色烟囱旁的樱花盛装以待,迎接热情的游客。同时我也注意到,参与者除了有体能的成年人以外,还有推车上的婴幼儿、拄着拐杖的耄耋老者。报名人数是一百人,现场参与者起码超过千人。凑热闹的人大都很兴奋,欢声笑语仿佛把花瓣都要震落了。
我随着大部队一路向前,从樱花大道伴着厂部铁路线经过炼铁路、炼钢路,来到韶钢大道,再穿过高三南路、经过特钢园来到松山水库下方。每到一个厂区门口,都有工作人员拉着体现本单位特色的欢迎横幅,集体展示单位面貌,走过的人对厂区文化也就有了直观的印象。一些不参与徒步活动的就此打住,沿着水库边上的路缓缓上行。我的一个同伴就留在了那里。我与另一位同伴继续前行,在十二辆摩托车的陪护下来到了“阡陌田园”点。虽然植物还没有完全泛绿,一路上田园风光也让人驻足留连。我们感觉到,韶钢越伸越进,而且也少有像原来那样密集的建筑群,也许是为了尽量避免厂区对当地居民区的污染吧。到一个厂区附近,人员又分为两拨,一拨进入厂区“拍拖”(赏樱拍照),我随着主流群体继续向麻山渡槽方向前进。路过一片清幽的松林,我忍不住拿出本来是装着衣服的袋子捡了一袋松果。不时有路人好奇地问我干嘛要这样做,我笑着说:“用来种花。”如果对方有耐心继续追问,我就会边走边解释。很快,我们就看到了一座“高高在上”的水渠,不用说,这就是麻山渡槽了。平常也许是沉寂的山地因一群热爱运动、热爱大自然的人员的介入显得热闹了起来。水渠下方的蓝色帐篷下,色彩斑斓的衣服点缀了有几分沉静的灰色,画面的风格顿时有了改变。
我们经过补给点继续跟着变小了不少的队伍往前行,一路上不时出现徒步标记的小横幅,岔路口也有志愿者守着,完全不用担心“误入歧途”,可见组织者确实做了不少工作。就连“麻山渡槽简介”的牌子旁,不但拉了线不允许通行,还有人员在旁边守护。从介绍中我了解到,这座水渠竣工验收于1998年4月24日,建成后使原明渠道截弯取直1500m,更有效的保障了韶钢厂的工业、生活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不久,我又看到了“小坑水库灌区”的字样。看来,小坑水库居功至伟,不少地方留下了它蜿蜒的身影。我们现在就是沿着小坑水库灌区的工农渠向松山水库进发。路上不时遇上一些小野花,有的独自绽放,有的成片摇曳。虽然现在是旱季,水渠上的水却不少,比我去年在枫湾看到的水渠多水,可见“小坑水库灌区”对韶钢片区的重视。我们边走边聊,不时偶遇一些同行者。大约走到一半的时候,我以为早已回家的同伴却告诉我,她还在松山水库等着我们。我一阵感动,脚下更有力了。
胜利走过工农渠,我们来到了松山水库。“水光艳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情景仿佛没感受到,好友的热情却让我心里暖暖的。“我以为你早就回家了,谁知还在这儿等着我们!已经过去几个小时了哦!”旁边一位大叔接嘴说:“这么好的朋友到哪里找呀!”“是啊,一生一世一双人,感谢有你!”我们一行三人又汇合了,真如水库边的一道蓝底白字横幅所说:青山灼灼,水光潋潋,抵不过你心中的那团锦绣。我们在水库边稍作休息,就准备打道回府了。看到堤坝上赫然刻着“永远忠于毛主席”的大标语,感慨一个时代留下了印记。
第二天下午,我正“休养生息”期间,一位老同事打电话过来跟我聊天。原来她听说徒步活动有人摔伤住院了,提醒我独自在外千万小心。最好是有个伴,万一出现什么问题也有人帮忙解决。我便打趣她没有回复我的拜年短信。我们东一句西一句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徒步后遗症”也减少了很多。
后来想想,这次徒步的好些地方我都去过了,有些还不止一次。没有太多新鲜的感受。但是,人情的温暖却长留心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