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里的小木屋,装满了小霞生活中的乐趣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来到小木屋的人,都是我的亲人。回想采野菜的日子,依然那么兴奋。今天播放我的原创作品《野菜赋》,敬请收听!
野菜赋
文/李桂霞
昔,野菜乃灾民救命之食,百姓于灾荒或青黄不接之季,常以野菜果腹度日。吾年少之时,野菜,虽亦在青黄不接之季,为吾等佐餐菜肴,但多为猪之饲料,常于空闲时采集喂猪,因勤于采集,常受到父母及邻居表扬。
今,野菜乃星级酒店之高档菜肴,身价倍增。余曾有一戏言:"吾虽非名人,但有名言在此——昔日猪食何物而今人亦食之,且日益风行,此乃养生之道矣!"
身居东北,春季,最早被人们采集之野菜乃小根蒜也。小根蒜学名薤白。薤白另富别名:山蒜、苦蒜、小么蒜、小么菜、小根菜等。属百合科。东北野外四处可见。李时珍有言:"其根煮食、糟藏、醋浸皆宜"。其根色白,作药用。小根蒜食法颇多,可蘸酱生食,或切碎与蛋、肉等和馅,亦可加糖、醋、盐等依个人口味凉拌。总之,食小根蒜可降脂、温阳散结、为高脂血症之食疗美食。民间谚语:"葱三薤四。"《礼记》:"脍春用葱,脂用葱。为君子择葱薤。"
随季节日暖,婆婆丁亦登大雅之堂。婆婆丁学名蒲公英,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田野路旁,山间、林地。无论南北皆产之。其性味苦、甘、寒。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蒲公英可生食、炒食、凉拌,亦可烧汤包馅。豪华酒店一碟婆婆丁多则几十元,少则十几元。因酒店级别不同,其身价亦有所不同。
除小根蒜、婆婆丁外,荠菜名声更大,从南至北,从东至西,无人不知荠菜之美味。南宋诗人陆游曾做诗赞:"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大诗人苏东坡更有"时绕麦田求野荠"和"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菜勿忘归"之诗句赞美荠菜。可见荠菜名气之大。荠菜属十字花科
,人们最喜爱可食用之野菜,
生于路边、林旁、田间。分布几遍全国,富营养。古代医籍《名医别录》称荠菜"甘温无毒,和脾利水",《本草纲目》则有"明目益胃"之说。荠菜食用方法颇多,可炖、可煮、可炒、可烹,亦可做馅。
近年,春暖花开东北大地,春花属自然风景,挖菜为人文风景。漫山遍野挖菜之人,左手提盛菜之器,或袋或筐,右手持挖菜工具,或刀或铲,男女老少,前呼后应,比比皆是,问其缘何?答曰:"治病,防病,无毒!市场之菜,化肥、农药已属小事,保鲜、防腐、化学有毒物防不胜防。采集野菜,除现食,余下速冻,留冬季食用。"野地之菜挖之殆尽,挖菜大军又浩浩荡荡挺进大山。山菠菜、燕子尾、蕨菜、刺五加叶、刺嫩芽、大叶芹、小叶芹、猫爪菜、水芹菜、山尖子、猴子腿儿……不胜枚举,山林之中比比皆是,静待采集。
一日吾登笔架山,一路攀山、赏花、采菜,一举三得。待归途乘车,大惊失色,满车乘客,十之八九皆采菜者,身着户外休闲服,脚踏蹬山徒步鞋,头戴凉帽包方巾,身边或脚下一只大编织袋,问内置何物,答曰山野菜也。
余观采菜者面色黑红,疲惫不堪,偶尔从头或腋下捉一只蜱,置茶桌之上,以指甲压之,处死。蜱,俗称草爬子,乃春夏相交季节山里最多害虫,吸人及动物血液,直至撑死,亦不曾松口,其十万分之一携剧毒可致人森林脑莫炎而丧命。采菜者却以侥幸心理,早出晚归,日日采集,生怕错过采集季节,急采速冻,留作冬季菜肴。
野菜,食之,味不及家蔬鲜美,观之,色不及家蔬明艳,采集艰,储之难,却多乐此不彼,不正应了吾之名言乎?
下面我把这篇文字改成文言文,以博各位一笑。
野菜赋
文/李桂霞
昔野菜者,饥馑之粮也。每遇凶年或青黄不接之时,百姓掘之充肠。忆予少时,虽偶佐庖厨,然多饲彘豚。尝于农隙采撷,父母乡邻皆称勤勉。
今观此物,竟列珍馐,身价百倍。余尝戏言曰:"昔饲豚之草,今登玉盘,风行日盛,岂非养生之道耶?"
北地早春,首荐者薤白也。此物雅称山蒜,属百合科,遍生原野。李时珍尝云:"其根可烹可渍"。色白如玉,堪入药石。食法万千:或蘸酱生啖,或剁茸调羹,或糖醋凉拌。谚云"葱三薤四",《礼记》载"君子择葱薤",皆证其贵。
及至春深,蒲公英盛。此物苦甘性寒,清热解毒。豪肆食单,一碟辄值十数金。又有荠菜者,南北咸宜,诗家尤爱。放翁有诗云:"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东坡居士亦咏曰:"时绕麦田求野荠"。观《本草》所言,此物和脾利水,明目益胃,诚药食双珍。
近岁关东,每值春和,采薇之众漫山遍野。或持竹篦,或负荆筐,耄耋垂髫相携于野。询其故,皆曰:"市廛之蔬,化肥农药犹为常事,保鲜防腐之剂防不胜防。"待平野采尽,采薇之众复入深山。山芹蕨薇之属,不可胜计。
尝登笔架山,采芳途中,见车载归客,十有八九皆负囊携袋。问之,则山珍盈筐。观其人面黧黑,偶自衣领捉得草蜱,以甲毙之。此虫嗜血,偶含剧毒,然采者不惧,朝往暮归,恐负春时。
嗟乎!野蔌滋味不及园蔬,采掇艰辛更逾市易,然世人趋之若鹜,岂不正应余昔年戏言耶?
今天,就为大家播放到这里,恳请各位亲人们继续支持鼓励,继续在森林里的小木屋里,收听小霞的情感故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