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是谁毁了乡村小学?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老师比学生还要多,而且是多了好几倍的。”“这算什么,我们那有一个村,四个老师就一个学生,就这孩子还是个残障低能的。”“我靠,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一种耻辱。”“照这样下去,乡村小学甚至中学的归途,必然是走向没落。”这是现如今我们听到最多感叹农村教育的“哀声”。
冷静、 萧条、没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今社会基层农村教育的真实状况。曾几何时,乡村学校虽然说设施不健全,师资力量也没那么厚实,但朗朗读书声还是不绝于耳。也可以这么说,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在乡村小学度过自己人生最快乐的童年。简陋的教室、欠缺的设施乡村学校,是孩子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它承载了几代人太多的幸福记忆。
农村学校的逐渐萎缩,谁才是毁了它的真凶呢?有人认为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速,起初只是少部分有钱有路子的人,将小孩转到条件较好的城区学校就读。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跟风”现象,举家搬迁进城陪读。也迫使农村家庭为了孩子的成长不得不选择进城购房,从而卷入了一场由房地产、教育资源分配与城市化进程交织而成的漩涡。而乡村学校,就成了这个漩涡里的牺牲品。
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无疑提升了这些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优质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得城市学校成为家长们竞相追逐的目标,而这种集中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它不仅加剧了城乡教育差距,使得农村孩子们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城市孩子,也间接推动了房地产的热度,使得学区房成为家长们竞相购买的“香饽饽” 。如此,才会导致乡村小学的大量荒废,甚至处于关闭状态。
有人断言,未来的三至五年,乡村学校将会永远地消失。我认为,当农村学校在时代的狂风中一盏盏熄灭,乡村的灵魂也仿佛已被抽离。仅以笔者老家几百户的大村为例,节假日以外,在村里你只能看到一些年长的老头老太,真的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农村学校的消失,如同推倒了乡村发展的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恶性循环。年轻人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他们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不得不借贷在城区购房,一套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房产,尤如一座大山压在他们身上,喘不过气来。曾经肥沃的土地上长满了杂草,传统的农耕技艺因为无人传承而面临失传的危险。
要解决乡村学校荒废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过,按现阶段的趋势走向,农村学校恐怕是要“关门大吉”了。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