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先生的大名,由于精湛地錾雕技术制作的铜车马,在铜川乃至陕西,早已如雷贯耳,妇孺皆知。他1952年生于西安,祖籍河南省滑县瓦岗寨。“文革”初自西安下乡落户于陕西蒲城县,1969年12月招工参加工作到铜川市二号信箱,从事钳工工作,传承了祖父的錾刻技艺。在工作的同时把传承技艺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研制雕刻古代车马,从1980到2024年,研制雕刻古代铜车马300多辆,其中有“皇帝指南”“商时战车”“春秋战车”“汉轿车”“打鼓车(钟点车)”“唐代车”“五代偏宪车”。最具地方特色的是仿照铜川药王山石林魏文郎石碑上的车马图腾制作出的铜车马。这辆车模在全国非遗薪传奖杭州大赛中被评为铜奖。李振华先生也被评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铜川市十大工匠”等荣誉称号。先后多次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或地区非遗大赛,多次获奖。
1990年开始,李振华携带铜车马产品样品参加亚运会展;1993年参加陕西省纪念杨虎城百年诞辰及“西安事变”展;1997年参加黄帝陵捐献委员会香港回归展;二十年内受邀在全国各大城市展示上百次。
李振华錾雕的铜车马,在国家级非遗新传奖获奖,又受邀国际比赛和各大城市展示,获得了无数的鲜花、赞誉和掌声,被誉为“车马魂”的美誉,但他的艰辛磨难地传承和成长过程却鲜为人知。
我初识李振华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初,我回铜川新区办事,在新区文化街上发现了一个“金属錾雕振华铜车马”展室。我想,家乡铜川煤城还能有一位金属錾雕艺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我迈步进入了展室。展室的主人是个高个头、长脸大眼、不苟言笑之人。一见便知就是一位技术型人才。我感觉有点尴尬,但看到他制作的产品,却感到惊讶!心想,这位能把秦铜车马制作的这么精巧,栩栩如生,真不简单呀!熟人好说话,有机会还是要托人认识这位能工巧匠,好好的求教一番。
著名律师、作家李陕西先生和李振华是好朋友,在他的撮合下,“三李”终于在王家河文学小院欢聚一堂。以后陆续多有接触。2025年2月26日,“三李”共同参加了“”活动。会后同到王益科技馆,认真参观和采访了“”和李振华先生,系统了解了“铜车马”的承袭、研制、参展、获奖的艰辛过程。
当年,李振华先生的祖父就是祖籍当地制作金属工艺的工匠;先生其父因为工匠手艺在民国时期就被中原地质勘探公司招为修理工人。在李振华孩提时代,其父就常带其去其大伯家的铁艺铺帮工,培养其熟悉铁艺的制作流程。
李振华父亲李希文正 李晓信翻拍 十五岁时,李振华就学会了铁皮下料、铜板粗雕、工艺设计等技术,后因其特长被招工。
1980年,李振华赴临潼参观秦兵马俑,看到了铜车马,发现了其类似錾刻和镶嵌工艺的痕迹。回来细心琢磨,认为铜车马工艺和其祖传工艺相似,,于是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加工、錾刻、掐丝、镂空、、抛光、反复多次,拆拆装装,不断实验,总结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成功做出了两件铜车马样品。
成功的样品,使振华高兴不已,趁着休班时间,携样品到临潼兵马俑展览馆,期望能换些许零钱,补贴家用。但因拒绝存包被安保人员怀疑,但这次碰壁,坏事变成了好事,因此结识了秦俑馆张迁相和劳务公司经理李宗祥先生。两人看到李振华的铜车马作品,惊叹不已,连呼相见恨晚,请到馆里喝茶畅谈。幸运的是同时见到了兵马俑二号坑展厅的樊建虎经理,樊经理当即邀请其指导与协助兵马俑的复制工作。经他们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同事牵线搭桥,振华获得了更多的古代遗迹资讯。于是振华利用三年时间,跑遍了长江南北、黄河流域的古迹遗址,临摹了洛阳画像砖图腾,考察过南宁博白汉墓群,武夷车马坑、安阳车马坑。得到了第一手皇车马、军兵车马的详细资料。
为做一辆复杂的东汉车马,仅零部件就一百多种。指甲盖大的门扇上冲孔、折边、做合样,上面要雕刻出龙纹;做车身、车辕同样复杂,对雕刻中出现的圆弧过度生硬不行;不直的线条逐步解决------。写到这里,我想,真的是苦煞振华了!如果不是一个有坚定信念、下死决心、耐住性子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很有可能提住样品从窗子里远远地仍向窗后的王家河里,永远再也不要我看见它!可就是这个李振华,再苦再难没有放弃,他在苦难中摸索,在艰辛中成长。他不但成功做出了样品,还总结出了祖辈錾刻流程工艺中的“三轻三重”,成为今后錾刻工艺流程的指南。
李振华展室的铜车马阵营 李晓信摄影 艰辛努力,终有报赏。一九九零年亚运会期间 ,李振华的作品金属錾刻铜车马,在铜川展出三十三辆,各个朝代的铜车马犹如新生,踏云追风,车轮滚滚,震动展馆。 一九九三年,杨虎城将军百年诞辰时,蒲城县文化局邀请李振华携带产品参加活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汪峰先生称其对陕西省文化旅游事业作出了贡献。周培元提出这是“历史的再现”,杨虎城女儿杨拯坤题词:“给故乡添彩。”
三十多年来,李振华先生推陈出新,金属制作不同种类作品三百多件,几十个品种,有皇帝指南车,东汉辕车、打鼓车、唐车、五代轿车等,还有錾铜獅印、墨盒、古塔、古楼等。
李振华先生受邀请参加义展活动几十次,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中央美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靳之林先生题词“这是前人未有的创举。”
自两千年至今,李振华先生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铜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铜川市十大工匠等。先后多次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或地区非遗大赛,曾获西北五省宁夏非遗大赛一等奖。
二零一六年,海外经济日报联合报采访李振华先生,探讨其如何让失传千年的錾刻工艺重现天下?振华回答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的爱国思想,家国情怀,永远都不可能丟。”
李振华先生参加巡展照 家属提供
二零零四年,西洽会上,美国友人问李振华:为什么你有这样超前的思维?能够錾刻制作出世界上唯一一套系列车马群?振华说:“这不是他的思维,是前人千年留下的传承技艺,和兵马俑一样,是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的出现,定格了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件件铜车马,辆辆皆辛苦。李晓信摄影
李振华先生传承祖辈錾刻技艺,所制作的作品是对中国交通史、民俗学史和錾刻艺术上具有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珍贵实料。他承接了秦、汉、唐的中国金属錾刻工艺,并将它们发扬光大,以求代代相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过去战争是国家大事,是改朝换代的直接推手。今天,战争早已走远,我们庆幸再也不会发生像诗人杜甫眼中的《兵车行》的情景。当年的车马也被骑兵、装甲车、坦克取而代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它们还在,从未离开,只是通过能工巧匠之手化身袖珍版,微缩了尺寸,栩栩如生地站立在錾刻工匠人的手上,站立在国家和全国各地非遗的展览馆里。
每至夜深人静,我还能听到将士们的厮杀,战马的奔腾,战车的飞驰声,我知道那是一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錾刻匠人的车马魂。
李振华铜车马展品 李晓信摄影
近年来,到铜川市王益区非遗錾雕传承实践基地研学的学校和学生不计其数。从清华、西工大到中小学的几十所学校,研学的学生上万人,从事实践的学生一千多人,有成效、做出简单作品的学生几十人。
金属錾雕工艺制作难度大,但历史悠久,倍受国家和各级政府重视,深受群众和外宾喜爱,既是工艺品,又是效益良好的经济产品,如能实现工厂化生产,定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志者、事竟成!希望李振华先生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其正在致力于发扬广大的錾雕工艺生产制作技术,在其有生之年,形成一定规模,更好的造福人类社会。
附:作者简介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技术职称。陕西省及铜川市、王益区作协会员。铜川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顾问。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感悟-沧桑岁月》等书籍;作为执行总编,参与撰写和编辑出版了《印台人物记忆》一书;编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近几年又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2025年3月3日 西安一稿